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注释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 四 )


操其室:握住剑鞘 。室,指剑鞘 。
剑坚:剑插得紧 。
还:通“环”,绕 。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事情突然发生,没意料到,全都失去常态 。卒,通“猝”,突然 。
尺兵:尺寸之兵,指各种兵器 。
郎中:宫廷的侍卫 。
提:掷击 。
负剑:负剑于背 。
废:倒下 。
引:举起 。
被八创:荆轲受了八处剑伤 。被,受 。创,伤 。
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 。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
劫: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 。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注释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

文章插图
涉及成语:
【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
【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
【切齿拊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
【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 。形容极度愤怒 。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
【变徵之声】: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注释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

文章插图
段解:
之一段: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秦军兵临城下 。
第二段:太子丹请计,荆轲提出以“樊将军首”为信物,太子丹不忍 。为下文设置悬念 。
第三段:故事的发展 。荆轲私见樊於期,说出一箭双雕之计 。樊於期知恩图报,为荆轲之计而自刎,其言行令人叹惋 。
第四段:太子悲恸,荆轲之计实现之一步 。
第五段:得到刺杀秦王的利器 。
第六段:配备秦武阳为助手 。
第七段:交代荆轲迟发的原因 。
第八段:怒叱太子 。
第九段:易水诀别 。“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刺秦”准备中的 ***。
第十~十一段:荆轲为达刺杀目的,贿赂秦王宠臣,表达忠心,从而得以见秦王 。
第十二段:荆轲的目的达到,秦王接见燕使 。
第十三段:顾笑武阳 。
第十四~十六段:以上是故事的 *** :图穷匕现,荆轲刺杀秦王,秦王惶急反抗 。这一部分描写人物生动形象,荆轲的勇猛无畏,秦王的狼狈惊慌,群臣侍从的失态无奈,无不跃然纸上 。
第十七段:荆轲倚柱笑骂 。
第十八段:结局:荆轲被斩 。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注释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

文章插图
历史事件:
本文记述战国时期荆轲剌秦王这—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 。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侠义英雄荆轲的形象 。
秦王嬴政重用尉缭,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 。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 。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嬴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 。他恨透了秦国,一心要替赵国报仇 。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联络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 。他把家产全拿出来,找寻能刺秦王嬴政的人 。
后来,太子丹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音jiǎn)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 。要他去刺杀秦王 。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 。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 。还有秦国将军樊於期,现在流亡在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 。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 。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
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於期(fánwūjī),跟樊於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 。” 樊於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 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 。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 。” 樊於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抹脖子自杀了 。
太子丹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药煮炼过 。谁只要被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死 。他把这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个十二岁时便杀过人的勇士秦武阳,做荆轲的副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