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扑朔迷离造句 扑朔迷离造句( 九 )


全诗着力写木兰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后的心理活动 , 而很少写她在战斗中的英雄业绩 。从表面上看 , 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 , 而描绘英雄之气少 。但从实际效果看 , 诗中所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 , 正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 , 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 , 真实动人 。如“旦辞爷娘去 , 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 ,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 一幅少女思亲图 , 真是呼之欲出 。木兰以一女儿身 , 在多年艰苦的征战生活中 , 能乔扮男装而不被察觉 , 已显得异常聪明和机警;在万里关山的殊死争夺中 , 又能屡建战功而奏凯归来 , 更显出无比英勇和豪健 。在这里 , 儿女情与英雄气不是相得益彰了吗?
语言特点杨生枝
《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 。开篇采用的一问一答 , 是民歌中常见的 。《木兰诗》语言生动质朴 , 极少雕饰斧凿:“小弟闻姊来 , 磨刀霍霍向猪羊” , 流传千百年来 , 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口语;除了“万里赴戎机”六句文字比较典雅外 , 其余都保留着民歌的形式和风格 , 连锁、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 , 都与民歌大致相同 。而且语言丰富多彩 , 单就原韵来说 , 篇幅较长的乐府诗歌大都是隔几句换一个韵 , 很少一韵到底 , 这样才能使演唱的歌曲音节复杂而有变化 。《木兰诗》一共换了七个韵 , 也可以说是七种曲子:“唧唧复唧唧……女亦无所忆”;“西市买鞍鞯……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暮宿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天子坐明堂……不知木兰是女郎”;“雌兔眼迷离……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就相当于一个题下七首曲子 。所不同者 , 这里则是一个完整的歌子 。好多民歌每韵的句数比较整齐 , 而《木兰诗》的句数却比较参差 。正因为它曾为乐人所演唱 , 所以古往今来都被收入乐府歌中 , 而且直到现在 , 仍有评弹艺人在演唱《木兰诗》 。
鉴赏曹道衡
北朝长篇叙事民歌 。它的产生年代及作者 , 从宋代起 , 就有不同记载和争议 。始见于《文苑英华》 , 题为《木兰歌》 , 以为唐代韦元甫所作 。《古文苑》题为《木兰诗》 , 以为“唐人诗” 。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据诗中“可汗大点兵”语 , 认为木兰“生世非隋即唐”;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则认为“朔气传金柝 , 寒光照铁衣”之类 , “已似太白 , 必非汉魏人诗” 。此后 , 历代都有人持“隋、唐人作”之说 , 但宋代黄庭坚已指出此诗并非韦元甫所作 , 而是韦“得于民间”(《题乐府〈木兰诗〉后》) 。《乐府诗集》列入《梁鼓角横吹曲》 , 亦题《木兰诗》 , 云是“古辞” , 并引陈释智匠《古今乐录》说:“木兰 , 不知名 。”按《旧唐书·韦元甫传》载 , 韦曾任浙西观察使、淮南节度使等职(黄庭坚谓韦任朔方节度使 , 误) 。又据《旧唐书·音乐志》所载 , 可知梁代和北朝乐府歌曲中都存有“燕、魏之际鲜卑歌” , 且多“可汗之辞” 。因此 , 《木兰诗》原先也可能是一首鲜卑歌 。流传江南 , 译为汉语 , 曾入梁代乐府 , 后又散落民间 , 而到唐代为韦元甫重新发现 , 并拟作《木兰歌》一首(《文苑英华》) 。至于“朔气”二句这样的对偶诗句 , 齐、梁诗中已经习见 , 自是文人加工痕迹 。所以现代学者大多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魏 , 创作于民间 。
《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 , 代父从军 , 在战场上建立功勋 , 回朝后不愿做官 , 显然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 。它“事奇诗奇”(沈德潜《古诗源》) , 富有浪漫色彩 , 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 , 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 。
【用扑朔迷离造句扑朔迷离造句】《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 , 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 。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载 , 黄州黄冈县(今湖北黄陂)有木兰山、木兰草原、木兰湖 , 木兰天池等木兰八景 , 并引杜牧《木兰庙》为证 。其后 , 据地方志所载 , 在今安徽亳州、河南商丘、河北完县等地 , 都曾立庙奉祀木兰 , 反映出《木兰诗》的深刻影响 。直到今天 , 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 。同时 , 早在韦元甫拟作之前 , 杜甫《草堂》诗抒写迁居草堂的欢欣情景 , 已明显汲取了《木兰诗》描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表现手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