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绪 避免挤撞韵是格律诗写作规则吗?

谈谈挤韵和撞韵(一)

金昌绪 避免挤撞韵是格律诗写作规则吗?

文章插图
有人说格律诗不能挤韵撞韵,这是规则,也有人说不是 。还有的人说不是规则但应避免,因为挤撞韵拗口,干扰了韵的美 。格律诗究竟能不能挤撞韵,拗口现象是挤撞韵本身导致的吗金昌绪?
挤韵,也称犯韵、冒韵,指诗句中使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 。撞韵,指非押韵句尾字(白脚)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 。挤撞韵之说通常指格律诗,宋词也有类似说法 。
拗口,指读起来不顺畅,别扭,即生硬涩口之意 。诗词写作和欣赏提到拗口时有两种所指:一是一个音节或前后音节组合时,也就是字(词)或相连的词之间不易读,发音困难,尤其是连续读时犯“卡”,不上口;二是也用来指韵味“太顺”,句内、联内及阙内“韵太密”,读起来单调平滑,出现审美疲劳 。第二种用法属于用词不当,并非“卡”、“涩”之意 。另外,格律诗论述中讲的“拗”还常被使用在出律上,如违反平仄等常被说成是拗句,再如有意写的“拗体诗”,都指出律违反规则 。
下面,谈谈自己对挤撞韵之说及格律诗押韵方法的认识,并对拗口现象作些分析 。
一、恰当的挤撞韵更为上口,可以增强和谐流畅的韵味感
我写的一些诗词常见挤撞韵现象,而且有意撞韵,旨在追求诗词朗诵更为和谐流畅,语调更加明快悠长,耐人回味,富有音乐感 。虽然写得不一定好,但是除了个人感觉好些,也借鉴了古人风格 。古诗最常用的是句句押韵和隔句押韵,还有句首、句中、交叉、同段、抱韵、叠韵等多种押韵形式,也常见综合运用,在上古歌谣、《诗经》、《楚辞》、柏梁台体、乐府诗、歌行体中随处可见 。唐代格律诗名家挤撞韵之作很多,包括名作 。宋词中有基本句句押韵和句中韵的词牌子 。那些押韵音节在句尾、联尾、段尾的诗,挤撞韵未觉拗口 。虽然有些诗不是格律诗,但都是用韵,在挤撞韵拗不拗口上道理相通 。
没有韵味就不是古诗 。句中或非固定韵脚处有意安排同音、同韵及谐音字,同样是为了更有韵味 。总的说,诗韵易密不易疏 。按照人类正常的听觉范围,同韵出现的频率再高也不致于听不出节奏和韵味,但频率过低则没了韵味 。古诗的韵虽然大多在固定位置,以便形成基调,并同语义内容、感情等一起形成诗歌特色风格,有点类似音色旋律 。从诗句感情和节奏富于变化角度及用词局限看,其他位置也常出现韵的音节,作者可以根据节奏韵味灵活安排,各类古诗实践上对此没有绝对标准 。七言绝律七字(音节)为一句,四句或八句中只有二三个或四五个韵,韵出现频率在古诗中算低的,一首七律挤撞韵几次无碍,用得好能增加音乐感 。绝句和律诗都有首句入韵格式,不仅符合撞韵之说且尾字为平声,起句就为韵铺路,却未觉拗口或呆板,换到别的位置就“拗口”了,实在讲不通 。格律诗中叠音叠韵的用法也完全符合挤韵之说,重复、拖长声音或拟声,造成语气悠长和气势强化,何有拗口之感?格律诗也常见在同句内重复使用与韵脚相同的词,特别是名词,这种情形也是标准的挤韵,大多未见拗口 。可见,虽然格律诗在规则上偶数句必须押韵,但是韵可以出现其他位置,根据情感表达和声流节奏变化需要有意安排 。
诗词产生拗口现象有众多语音因素,挤撞韵时可能拗口,但并非必然拗口,完全符合格律的诗词也会严重拗口 。理论应来自实践,从一般意义上讲,挤撞韵拗口的说法既不符合实际,解释不了实际,不具有一般意义,更指导不了实践,不能成为规则 。
格律诗写作可以不挤撞韵,但挤撞韵可以作为灵活生动用韵的一种手段,根据诗句内容和感情状态调整韵的节奏,使韵味富于变化 。
二、唐诗宋词名家及诗评名家未见挤撞韵之忌
唐朝格律诗名家常有挤撞韵作品,用平水韵或现代汉语拼音读这些挤撞韵之作都无拗口之感 。有人为确立挤撞韵拗口之说又提出了名家会救拗之说,主要指朗读重音不落在韵脚 。救拗之说解决拗口好像只是重音问题,并给人只有名家才能解决好的印象,挤撞韵写法也因此变得很“高深”,这便成为应避免挤撞韵的理由,尽量减少“麻烦” 。拗口现象实际上仅靠调整重音来救很牵强,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甚至连首句入韵救不救都解释不了,缺乏理论支持 。
宋词中专门有句句押韵和句中用韵的词牌 。
唐宋时期未见格律诗忌挤撞韵之说 。南宋著名诗评家严羽甚至对南朝沈约最初提出的声韵“八病”之说持批评态度 。严羽指出,“八病”谓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之辨,作诗正不必拘此蔽法,不足据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