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结局 闯关东是何时开始,又何时结束的

历史上的闯关东

闯关东结局 闯关东是何时开始,又何时结束的

文章插图

闯关东结局 闯关东是何时开始,又何时结束的

文章插图

清代以前 , 东北人口主要是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 , 其中满族人口比例占多数 , 汉族人口几乎没有闯关东结局 。清代山东人闯关东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闯关东结局 闯关东是何时开始,又何时结束的】一、1644至1667年 , 清朝廷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 , 规定“招至百者 , 文授知县 , 武授守备” , 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 , 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 , 户益繁息”;
二、1668至1860年 , 为维护满洲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 , 康熙七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 , 永著停止” , 对东北实行禁封政策 。
当时 , 沿山海关一带遍植柳树墙 , 中间用绳索相连 , 满洲兵驻扎在那里严密地看守着关口 , 不允许汉人出关 。但这种政策并没能阻止山东闯关的流民 , 此时流民“担担提篮 , 扶老携幼 , 或东出榆关 , 或东渡渤海 , 蜂涌蚁聚” , 一时间山东人的足迹踏遍了辽阔的关东大地;
三、1861至1911年 ,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 , 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 , 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 , 于咸丰十年(1860)正式开禁放垦 , 打开虚掩的大门 , 正式向流民敞开 , “东三省之开放设治 , 遂如怒箭在弦 , 有不得不发之势矣” 。
伴随着关东地区的逐渐开放 , 流民“出关谋生者 , 日以众多” , 年增年长 , 蔚成大观 , 山东、直隶流民更是“闻风踵至” , “终年联属于道” , 使东北终于成为一个“移民社会” 。据估计 , 宣统三年(1911年)东北人口共1841万人 , 其中约1000万人是由山东、河北、河南省先后自发涌入的流民 , “而其中以山东为最 , 约占百分之七十至八十 。
由此推断 , 清代山东移往东北的流民约在七百万至八百万人之间” 。规模之巨 , 可以想见 。
进入民国时期 , 山东人闯关东迭起高潮 , 历年进入关东地区的人数多寡不一 , 但至少也在20万人以上 , 而超过百万人的年份有四年 。民国38年间 , 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 , 总数超过1830万 , 按历史学家路遇先生的研究 , 除去回返的人员 , 光在民国年间留住东北的山东人就达到792万之多 。


闯关东
关东是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 。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 , 故称 。
闯关的流民 , 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 , 而其中又以山东人为最 。
关东之要「闯」 , 说明那是越轨犯禁的行为 。其实 , 在近代自咸丰十年(1860)后 , 前往关东谋生 , 不仅不违禁 , 而且成为合法的了 。
「闯关东」一语在近代之所以被广泛使用 , 是因为这一词语早已存在 , 并已约定俗成 。「闯关东」由来已久了 。
远在宋辽金元时期 , 就有汉族流民出关觅事 , 来去自由 , 大可不必「闯」 。清王朝建立之初 , 流民出关也不存在「闯」的问题 , 相反 , 得到清政府相当的鼓励 。
关东本来就人烟稀少 , 加上开国战争的影响 , 人民走死逃亡 , 「民人畏出关如虎」 。福临入关建都北京 , 百万满族人随军入关者就达90万之多 , 以致关外「荒城废堡 , 败瓦颓垣 , 沃野千里 , 有土无人」 , 一片荒凉 。关东是「龙兴之地」 , 为强根固本 , 清廷屡颁诏令 , 命地方官「招徕流民」 , 开垦荒田 。
顺治十年(1653)设辽阳府(下辖辽阳、海城二县) , 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 , 宣布开放辽东 , 奖励官、民招揽、应招 。《条例》规定 , 「招民开垦至百名者 , 文授知县 , 武授守备;六十名以上 , 文授州同州判 , 武授千总;五十名以上 , 文授县丞主薄 , 武授百总;招民数多者 , 每百名加一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