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天府书院 顺天府

如果说清华北大是北京最顶级的大学,那么国子监、顺天府学就是古代中国的“清华北大”,它们在考生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在明清时期,无数学子为了获取功名,干出一番事业,寒窗苦读数十载,就是为了可以到国子监、顺天府学学习 。当年的顺天府学就位于如今北京的府学胡同内 。
府学胡同位于繁华地段,胡同外车水马龙,但胡同内却十分幽静 。这条胡同历史文化气息浓厚 。胡同呈东西走向,东起东四北大街,西至交道口南大街,南与中剪子巷相通,北与北剪子巷、文丞相胡同相通,全长681米 。明代属教忠坊,称府学胡同,因胡同内顺天府学而得名 。清代属镶黄旗 。民国称府学胡同,一直沿用至今 。

顺天府书院  顺天府

文章插图
北京更高的学府 顺天府学
【顺天府书院顺天府】顺天府学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65号,是明、清两代顺天府府属学校和文庙 。顺天府学前身可以追溯至元末,前身为元代寺庙报恩寺 。据《日下旧闻考》卷六十五载:“顺天府学,故报恩寺也 。元末有僧游湘潭,募造报恩寺,尚未安像 。明师下燕,戎士卒毋得入孔圣庙 。僧仓皇借宣圣木主置殿中,后不敢去,遂以为学 。”同时在《重修顺天文庙碑》上也元代报恩寺的详细记载:“顺天府庠文庙在那之东南教忠坊右 。元末僧人募修报恩寺,未列像,适明兵定燕都,下令勿得擅人孔圣庙,僧人借孔子木主,设焉,是为大兴县学,永乐时改为府学 。”这段话大概意思是指:就在明军攻破元大都(北京)之前,有个和尚用募来的资金建了一座报恩寺,寺刚建好,还没来得及安置佛像,明朝的军队就已经攻入了元大都 。和尚怕刚建好的寺庙被明军占领使用,就将一尊木质孔子像放置其中 。明军看到寺庙内供奉的是孔子像,就没有占领寺庙,报恩寺就得以保全 。
后来元朝灭亡,改朝换代,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将元大都改为北平(今北京),下设大兴、宛平两个县 。元朝国子监不再是国家官办学校,改为北平府学,报恩寺作为大兴县学 。
而后,明成祖朱棣把大兴县学改为顺天府学 。从此开始,一直到清末,500多年以来顺天府学一直都是北京的地方更高学府 。
顺天府书院  顺天府

文章插图

顺天府书院  顺天府

文章插图
随着时代发展,改革的浪潮下,顺天府学也经历了一番创新 。科举制被废除,旧式学堂逐渐被新式学堂所取代 。到了清朝后期,一系列改革也提上了进程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 *** 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宣布教育改革,创办新式学堂 。顺天府学的东半部被改为“顺天府高等小学堂” 。值得一提的是,这所学堂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近代小学之一 。光绪三十一年(1905)学校更名为“左八旗小学堂” 。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改名为“京师公立第十八小学校”,1934年改为“北平市市立府学胡同小学” 。新中国成立后,曾改称“北京市三区之一中心小学”,1958年为“东城区之一中心小学”,后改为“府学胡同小学”,1967年称“继红小学”,1978年恢复“府学胡同小学”并沿用至今 。
顺天府书院  顺天府

文章插图
从古至今,顺天府学可以说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从《顺天府儒学题名碑》上可以得知:明崇祯元年到七年间就有10名顺天府学的学生考中进士,并且这些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远至云南、四川等地,从侧面反映出顺天府学在当时的影响力之大 。如今的府学胡同小学依然是北京顶级的小学之一,继续为中国培养教育出新的人才 。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丞相祠
文天祥祠又名文丞相祠,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紧邻顺天府学 。文丞相祠原为顺天府学的一部分,明朝时期专门分割出来用于祭祀南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整体建筑构造为明代风格 。
顺天府书院  顺天府

文章插图
先来介绍一下文天祥 。文天祥 , 字履善, 又字宋瑞, 自号文山, 宋吉州庐陵 (今江西吉安) 人 。文天祥21岁进士及第, 被理宗擢为状元 。景炎三年 (1278年) , 文天祥在五坡岭遭遇元军被俘, 元至元十九年 (1282年) 就义于元大都 (今北京) 。世人对其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不屈的意志,以及那首《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其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更是成为传世经典被人们所熟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