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乔觉 韩国为什么也有一个“襄阳”?( 二 )


但据中国学者考证 , 此种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一种模仿色彩 , 也可据此推测 , 此处所说“堕泪碑”的原型就是中国襄阳的那块 , 只是时代久远 , 在后世流传中有了一些变化 。
更让人不解的是 , 韩国襄阳郡还留下了非常多和中国古襄阳关联密切的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献 。比方说 , 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襄阳歌》 , 在国内已然失传 , 但在襄阳郡仍保持着原汁原味的乐曲和音调 , 广为传唱 。朝鲜王朝中期的诗人金尚宪写过一首《送权缙赴襄阳郡》 , 诗云:习家池观已生尘 , 岘首残碑阅几春 。江汉风流只虚事 , 鹿门须觅姓庞人 。一首七言绝句 , 却含襄阳五事 。而这种现象在李白所著的《襄阳曲四首》之《岘山》中也能一见 。更不必说 , 襄阳郡至今还保存着春节祭祀先祖、清明祭奠先人、端午食粽、拔河等文化习俗 。
两地间千丝万缕的勾连也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交流 。20世纪90年代 , 中、韩两襄阳主动结为友好城市 , 签署了一些合作协议 。韩国襄阳郡在对外的宣传资料中这般介绍自己:“襄阳本是中国湖北省汉水沿岸的一个小城之名 , 它的美丽自然景色和地理环境、人们的禀性以及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态度和士大夫精神、习俗等都和我们襄阳相似 。”
如此相似为哪般?
中、韩两地襄阳有着诸多相似类同 , 就像是分落两地的双星 , 其间缘由 , 也引发了各界的猜测和研究 。
最早有学者提出一种假说 , 认为远古有两个名为“罗”和“卢”的小国 , 战国末期 , 有人带着这两地的移民有准备地逃离秦国 , 东渡到韩国 , 也就把中原地区的地名带到了当地 。
不过 , 据其他学者考证 , 别说战国末期 , 就是秦初期国内也还没有襄阳、江陵、淮阳等地名 , 更何况羊祜还要等上四百多年才能出生 。如此 , 此假说也就失去了成立的依据 。
更被学界认可和推崇的是另一种推测 。有学者曾通过梳理、对比中韩两地的历史文献 , 提出一种可能 , 认为这些地名和风俗的确是被人为从中国带到了高丽(朝鲜半岛古代国家之一) , 但这并不是一场简单的迁徙 。
故事得从宋末元初说起 。大蒙古国时期 , 蒙古曾多次入侵高丽 , 高丽无奈之下成为其附属国 。此后 , 高丽王国和元朝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 , 高丽国王为了稳固权势 , 主动依附元朝 , 高丽也成为元朝的一个行省和宗藩国 。元朝对高丽 , 也算厚待 , 将历代公主嫁入高丽成为皇后 , 其子成为未来的国王 。这为事实上的元朝和高丽建立了姻亲舅甥的关系 。
此前 , 南宋为了对抗金、元 , 可谓呕心沥血 , 还沿着长江中下游设立了三大战区 , 而在位于中游的荆湖地区 , 建立了一个以襄阳为首的防御体系 。可惜 , 蒙古铁蹄侵入中原的野心从没动摇 , 公元1268到1273年间 , 蒙古军对南宋襄阳进行了长达五年的猛烈围攻 。五年苦战 , 樊城还是未能保全 , 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 , 为了换取全城军民性命 , 襄阳守将吕文焕率领全城守军投降 。很快 , 南宋覆灭 , 立国三百余年的宋王朝退出了历史舞台 。投降的宋军被元朝重新编组 , 称为新附军 。一遇到战事 , 就派各军中的新附军出征 。
吕文焕率军投降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文献记载 , 这支曾坚守襄阳整整五年的军队 , 被迫从襄阳北上 , 路途苦寒 , 极为艰辛 。9月12日才获得御赐冬衣 , 免于冻死 , 10月17日抵达大都(今北京) , 被免去了死罪 。出身游牧民族的元人对领土有着极致的追求 , 元朝多次组织大规模远征日本、安南(越南古名)等地的战争 。而这支军队 , 被整编为远征日本的部伍 , 由蒙古军官和蒙古汉军中遴选的军官率领 。
日本和高丽相距不远 , 高丽国王得了元朝的庇护 , 尝到了甜头 , 也不会对着干 , 慢慢地开始支持征伐日本 。至元二十年(1283) , 元朝在高丽设置了征东行省 , 高丽国王任征东行省省丞 , 专门负责管理高丽和征伐日本之事 。不止如此 , 根据记载 , 元朝还曾在高丽重镇和边远要塞等地设立许多镇边万户府 , 派驻大量军队 , 其中的主力便是新附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