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产品,注意什么及专业详解?( 二 )


故事还没完 , 尽管婴儿恒温箱技术被广泛使用 , 但当时恒温箱设计得很复杂 , 很贵 , 而且容易出故障;在很多条件不好的发展中国家 , 由于没有专业的维修人员 , 很多设备都会在前五年就因为故障而无法再投入使用 。普莱斯洛教授看到这个现状 , 于是与团队花费三年时间 , 研制出一款新的婴儿恒温箱 。这种恒温箱的内部都是用汽车的部件来拼接完成的 。利用汽车零件做成的育婴器不仅可以直接利用当地供货充足的汽车零件 , 而且只要有汽车维修人员 , 就能修理这个育婴器 。
这件故事告诉我们两件事:
第一 , 很多产品 , 源于我们对身边事物 , 细微的观察 , 并找到其中的联系 。用于培育小鸡的器皿 , 用于汽车、摩托车的零件 , 从另外一个视角去看 , 它们就有了新的可能 , 能够给予数以亿计的人生命 。
第二 , 是创新重要的是面对痛苦 , 起心动念 。如果斯蒂芬医生不曾为了新生儿的死亡而痛苦 , 他看到小鸡蹦蹦跳跳就不会怦然心动 。如果普莱斯洛教授不是痛苦于 , 一边婴儿死亡率居高不下 , 一边八台婴儿恒温箱无法运作 , 就不会起心动念 , 用发展中国家随处可见的材料重构婴儿恒温箱 。这些 , 是我们依靠第一套思维难以做出来的 。
同样的思路 , 我们也能看到行业开始关注更加细微的情感化设计体验的例子 。比如华为推出老人防摔倒报警功能的智能手表;比如在深夜反复开关小米灯的时候小爱同学会温馨提问是不是睡不着 , 遇到了什么烦心事并安慰用户;比如给检测核酸的医务人员搭建带有空调、不影响工作 , 又易携带的充气式工作站;再比如现在人们开始关注到商场里孩子上厕所无人看管的问题并推出各种解决方案 。这些其实都源于我们对用户细节上的把控 。
三、设计的三个阶段第三种思路 , 核心思路来源于李涛老师在好几年前在北大医学部的一次设计演讲 。李涛老师是最早一批在互联网上教授Photoshop的老师 , 喜欢从设计与艺术的底层原理去教我们做设计 。在教软件的同时 , 也教会了我思考与认知 , 不管是艺术设计还是产品设计 , 其实设计思路和思维方式都是互通的 , 接下来我想与你分享 。
在李涛老师的演讲中讲到 , 我们学习设计的过程 , 其实是分为三个阶段:模仿阶段、创造阶段 , 创意阶段 。
首先 , 设计是一门语言 , 所以最开始的事情就是模仿 , 模仿别人说法 , 模仿别人的做法 。你模仿越多 , 你能驾驭的东西就越多 , 就像你学过越多的词语 , 那你表达的意思就会越准确一样 。这是第一个阶段 , 这个阶段不需要想太多 , 最重要的就是把你的作品做得有意思 , 做得好玩 , 一个字 , Fun,就足够了 。互联网中每天会创造出大量的作品 , 你可能都不会记住 , 但你会更容易记住你觉得有意思好玩的东西 。
第二个阶段 , 当你学会了更多的技法 , 有了更多的成长 , 这个时候就可以把Fun变个词 , 叫Cool 。希望有一些特别的东西 , 而特别的东西往往是在你的技术和语言上有综合提升之后 , 你的作品才会让人觉得很特别不一样 。
第三个阶段 , 只有到了你的锻炼、驾驭能力已经很成熟的情况下 , 那这时候单词多了一个 , 叫Creat 。你才会创作出一个能感动到别人 , 让人觉得很伟大的作品 。

如何做产品,注意什么及专业详解?

文章插图
但却发现 , 我们会把大量的学习时间花在学习技术、钻研技法上 , 也许我们会想着采用夸张、比喻、对比等的手法让设计变得很酷 , 但是是要真正达到让人赏心悦目的阶段 , 是需要去进行创意的;但创意这个东西太主观 , 你得去说服别人 , 还是很难的 。但是从作品影响到人的程度来看 , 这个比例是完全倒过来的 。一个的作品真正打动你的是技术环节吗?真正打动你的是创意 。其实做产品也是一样 , 很多时候 , 我们大量时间磨练的其实只是套路 , 但真正能打动用户的 , 还是为用户提供的确定感和依赖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