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啖汤是什么意思 头啖汤( 二 )


据广州酒家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赵利平介绍,广州酒家联合文史、饮食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广泛搜集历史文献,深入挖掘经典菜谱,先后开发了满汉大全筵、五朝宴、南越王宴、民国粤味宴等经典文化筵席,以此阐释“食在广州”的文化魅力 。
粤菜“走出去” 可追溯到1843年上海开埠
广东地处中西文化与南北文化,内陆文明与海洋文明之交汇处,诞生于其中的粤菜,自然肩负着“走出去”的历史使命 。
粤菜“走出去”,可追溯到1843年上海开埠 。当时大量广东商人逐鹿上海滩 。随即,大量粤菜馆走进上海 。优质的粤菜出品迅速征服了文人墨客、当地居民和客商,“食在广州”不胫而走 。据施晓燕《鲁迅在上海的居住与饮食》中说,民国时期,上海粤菜最为发达 。报刊上关于上海饮食的专门文章,数说粤菜的篇幅最多 。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乘着改革***的东风,粤菜影响力从南粤向内地扩大,华夏大地的许多大城市相继开设了粤菜餐馆 。吃粤菜成为时髦,也成为身份的象征 。
外地粉丝打“飞的”
专赴广州品粤菜
陈先生生活在北京,透过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等美食纪录片的热播,对广州美食早已心向往之 。一次,他前往新加坡旅行,专程绕道经停广州,慕名跑去炳胜酒家吃了一顿粤菜,才发觉什么叫正宗粤菜 。
林先生生活在杭州,自称是个吃货,自从看了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和《寻味顺德》等美食纪录片,一直念念不忘,特别是对片中展示的地处老西关的一家竹升面店印象深刻 。一次,他趁出差广州的机会,专程“按图索骥”跑到那家竹升面店去“帮衬” 。不料,这家竹升面店门庭若市,人们往往要排上好几百米长的队,才能尝到美味 。虽然耗费了时间,但林先生却认为很值,不枉此行:他在排队时看到了竹升面独特的 *** 过程,为之叫绝 。
食在广州,味在西关 。林先生发现,老西关的小吃美食多达数十种,每一种都大有来头 。一路走来,沿街档口摆卖的牛杂、牛三星、炒田螺等小吃让他垂涎三尺,大快朵颐 。有时为了分清艇仔粥与及第粥、拉肠与猪肠粉的差别,他会一口气点上,大饱口福之余,自己却几乎吃撑了 。这些老西关小吃的多样性和美味,令他终于明白广州何以在全球有美食之都的美誉了 。
“食在广州”在今天绽放出更绚烂的风采 。
一啖云吞面 几多西关情
父子两代人接力42年 打造街知巷闻的特色云吞面店
小店坚持用竹升来压面,保留足够的麦香味 。云吞肉馅坚持使用精选部位的猪肉,不添加鲜虾或者鲍鱼等材料,只为了保持传统西关云吞的朴素鲜味 。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曾繁莹
青砖瓦、高屋脊、斑驳而高大的趟栊门上挂着一张简朴的木板招牌:“吴财记面家” 。旧时的青砖瓦与老古井依旧保留在店里,椅子上的木板刻着云吞面“用语”:“细蓉”、“大蓉”、“锦卤云吞”……这家藏在荔湾大同路和隆里、仅有四五十平方米的云吞面小店,在周末人流高峰时能卖出上千碗云吞面 。
多年来,吴财记吸引了不计其数的外地朋友前来打卡,疫情前甚至还有不少外国朋友不远千里慕名而来 。十年前,主理人吴锦云、吴锦星两兄弟已经在门前立了一块英文招牌,以便外国食客寻觅 。
“云吞面的汤底十分重要 。我们每天凌晨从三点半开始熬汤,淡水虾子、虾米,再加金华火腿、猪骨和大地鱼熬足3个钟头 。熬好的汤仍然需要有汤渣坐镇,用来煮云吞面,才有那熟悉的云吞面风味 。”吴锦云告诉采访人员,每一种食材大有讲究,比如大地鱼可分为“沙地”、“油地”和“赤地”,进货价从10元/斤到70元/斤不等,质量更好的要属“油地”,肉厚而油分高 。店中所用的正是“油地”,用热力烘过,逼出大地鱼之香,才用来煲汤,“一啖汤”水鲜香甜 。
如今,吴家兄弟依旧坚持用竹升来压面,保留了足够的麦香味,后期再以机器来平衡面条的厚薄度、切割面条 。和面用的碱水是有上百年历史的陈村食用碱水,爽中带有麦香,这是严格把控走碱时间的“成果” 。至于云吞面中的重头戏——云吞,小店坚持只用精选部位的猪肉,不添加鲜虾或鲍鱼等复杂材料,只为了保持传统西关云吞的朴素鲜味 。猪肉须经过手工挑除筋与网油,最后可用的仅六七成 。此外,肉馅全用手工切,一粒粒肥瘦均匀 。薄薄的云吞皮裹着精制过的猪肉,小巧玲珑,肉香皮薄,一口一个,滋味甩开鲜虾馅几条大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