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资本论对中国的启示,21世纪资本论对中国的启示和影响( 三 )


从1866年初开始,到1867年3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资本论》之一卷的修订和誊写工作,同年9月在德国汉堡出版 。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之一卷之一版《序言》中指出:“这部著作是我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 。” 按原计划,《资本论》之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并不包括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之一分册的内容 。但是为了“联贯和完整”,马克思把《政治经济学批判》之一分册中的内容,也扼要地收入《资本论》中,其中关于价值形式、商品拜物教以及交换过程等问题,还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但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之一分册并不因此而失去独立的科学价值 。例如,关于贵金属等问题,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已经作了详细论述,而在《资本论》中就只是简单地提到 。所以,在学习《资本论》之一卷之一篇时,不妨把《政治经济学批判》之一分册对照着来阅读 。
《资本论》之一卷出版后,马克思继续进行修改和再版工作,并帮助出版《资本论》之一卷俄文译文,校订法文本 。同时,还积极收集材料,改写第二卷和第三卷,直到他的心脏停止跳动时,在他面前书桌上还放着正在修改的《资本论》原稿 。
《资本论》是马克思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 。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
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对于马克思这句话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含义,在我国经济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它理解为生产关系,有的把它理解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有的把它理解为劳动方式,也有的把它理解为用什么工具进行生产,等等 。究其原因,“生产方式”一词是一个多义词,马克思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它时,就有不同的含义 。因此,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含义,只能以全书的中心内容和主题为根据,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 。
《资本论》就是论资本,而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没有剩余价值就不存在资本,而没有资本也就不能带来剩余价值 。所以,我们说资本范畴是《资本论》的中心内容,也可以说,它的中心内容是剩余价值 。纵观《资本论》四卷,其中之一卷的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第二卷的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卷的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第四卷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史 。可见,《资本论》是研究资本家如何榨取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问题 。所以,在《序言》中提到的“资本主义方式”,是指以资本主义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的方式,这属于广义的生产关系,它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方面的关系 。而“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则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狭义的生产关系,它从属于广义的生产关系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把政治经济学看成是研究财富的科学,马克思之一次确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这是和资产阶级经济学根本对立的 。
《资本论》是以英国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马克思说:“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 。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 。”这是因为当时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发展比较早和比较成熟的国家 。但是,《资本论》所揭示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并不只限于英国,对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是适用的 。《之一版序言》第5―9段就是说明这个问题 。马克思特别提出,对德国来说,“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 。”当时,德国的资本主义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政治上封建贵族还占统治地位,在经济上还存在农奴制 。因此,在德国,不仅存在着“现代的灾难”,即资本主义剥削,而且还存在“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不仅受“活人”即资本主义剥削,而且受“死人”即封建制度的剥削 。“活人抓住死人”,即封建主义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所以,“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 。”尽管德国和英国相比有这样的差异,但《资本论》所揭示的规律在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都必然发挥作用,“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和英国相比,德国等欧洲大陆虽然还比较落后,但英国的变革过程达到一定程度后,一定会波及到欧洲大陆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不可避免 。但是,这种革命是用暴动的形式还是用较少流血的和平方式,要由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组织程度和力量壮大等情况来决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