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的诗意及赏析 望天门山的诗意

——以小学语文“山水诗词”研诗游学为例原创 王斌 张丽敏 语文建设杂志

(本文约5381字,阅读大约需要16分钟)
【摘 要】小学阶段是读诗研诗、阅读欣赏、激发兴趣的重要阶段 。针对目前小学高段语文课堂中存在的诗词学习“少、浅、远”的现状,反观教师诗词教学中“薄、高、偏”的问题,本文认为应重构山水诗词学习的内容,创新学习范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自主研究各种类型的山水诗词,通过“主题吟赏”“项目探究”“应景游创”三大范式,进行讨论思辨、分析解密、诵读鉴赏 。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内容重构,范式创新,山水诗词
研诗游学,是指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开展山水诗词的课堂学习和实地游学体验的研究性活动 。课堂学习包括诗词朗读积累、欣赏背诵、研究探索、讨论思辨等,游学体验是指在课堂学习之后,依据所研究的山水诗词的特点,有目的地走进相应地点,身临其境地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体验及研究活动 。“研诗游学”革新了小学阶段学生诗词学习的方式,把以往常见的、单一的知识性学习转变成走进自然的体验式游学研究,开辟了诗词学习的新道路 。
一、研诗游学之应然
1. 学生学习诗词现状
之一,少 。当下小学生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大多数孩子对古诗词的积累还仅限于课文内,山水诗词的积累更是少之又少,且混杂在一些诗词中,没有形成归类成组的系统性学习 。
第二,浅 。古诗词的美,美在意境、形式、音韵,以及诗人的思想情感,如不好好品读,是不能感受其精妙的 。目前小学古诗词教学,仅停留于单首诗词表面意思的领会,甚少顺藤摸瓜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心境情怀,更不会专门探究一类诗词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这就让学习显得狭窄、局促,很不利于学生诗词素养的形成与提升 。
第三,远 。古诗词距今几百年、几千年,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遥远,意思上也比较难懂 。对于山水诗词,如果教师只将其当作知识来教学,学生不仅难以理解、体会诗词营造的意境,更无法产生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那么对诗词情怀、经典文化的情怀培养又从何谈起呢?
2. 教师教学诗词现状
之一,薄 。教师在教学诗词的时候,大多数采用传统的教学思路,读一读,背一背,理解一下意思就结束了,显得缺乏深度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样很难激发其积累与诵读的兴趣,更难融会贯通地运用 。这样的诗词学习既是单薄无趣的,也是机械枯燥的 。
第二,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如果只有书面上的知识性学习,学生缺乏实践转换,就会觉得遥远高深 。尤其是对山水诗词的学习,没有对山水的近距离观察,没有实地的体验,很难感受诗人的写作心境,就无法对自然产生喜爱之情,对诗词产生研究兴趣 。
第三,偏 。目前的诗词教学中更大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仅仅是为了考试,特别是到了初中与小学的衔接时期,为了短时提量而读,为了应付考试而学的现象比比皆是 。殊不知,学习和阅读、吟诵和研究,其最终目的都应当是丰富学生的诗词语言,提升学生的诗词素养和人文情怀 。
3. 研诗游学内涵价值
之一,激发兴趣,感受山水情怀 。从一类诗词的积累开始,增加诗词阅读量,通过全新的游学方式阅读鉴赏,比较思辨,能帮助学生积累山水诗词,从而激发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诗词内容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实践中走进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审美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参与过程的体验,也是一种情感的体验 。
第二,引发思辨,探究诗词渊源 。山水诗词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文内涵,不是仅靠读读背背就可以获得的 。要真正走入诗词,走入诗人内心,还要身临其境地去欣赏、研究、讨论、交流,要在一组、一群、一类诗词中获得学习的 *** 和路径,提升诗词学习的能力以及语文学习能力 。
第三,审美鉴赏,传承文化经典 。拉近古诗词与学生的距离,自然山水是更好的媒介 。通过课程实施,学生可以在研究中培养山水情怀、诗词情怀,提升人文素养,传承祖国经典文化 。
二、研诗游学之使然
1. 小学语文“山水诗词”内容重构
(1)内容重构的目标定位
课程意识,关系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教学有明确的目标要求,且从低段到高段螺旋式上升 。核心素养中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方面内容其实就是课程标准中古诗词教学要求的几个层面,它们是紧密联系的:学习古诗词除了要积累诗词语言,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审美创造、展开思维的想象等,最终传承祖国传统文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