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名道姓:二十七、笔名谈


说名道姓:二十七、笔名谈

文章插图
二十七个鲁迅有128个名字——笔名
五四以来,凡是有机会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文章的人,几乎都用笔名 。很多人的笔名不止一个,很多作家的笔名甚至多到无法完全统计 。比如茅盾已经用了大概90个笔名,他最响亮的名字——茅盾也是他的笔名之一 。连鲁迅先生都用过多达一百二十八个笔名 。如果把他的笔名排列起来,也就两百七十多个字 。如果加上标点符号,一篇完整的短文就够了 。
文艺工作者大量使用笔名,有其自身的原因 。虽然这个问题不是一个严肃的学术话题,但闲扯一下会给我们启发 。
笔名的定义是作者发表作品时使用的别名 。作品是作者劳动的果实,智慧的结晶 。再说,有了拥有大量读者的机会,为什么作者要用假名掩盖自己的真实姓名呢?
首先,现在的情况是环境所迫,比如舆论环境,政治环境,都是很重要的原因 。以中国为例 。中国古代文学的概念与现代文学的概念大相径庭 。它包括一切以书面形式写成的经典著作,以及哲学、政治和历史著作,而“纯文学”则“被排除在正统文学的概念之外” 。比如小说等作品被视为雕刻技艺,也确实有文字、笔记等 。这样,自命清高爱面子的学者,既然有创作的兴趣和冲动,就没有勇气公开自己的真实姓名,所以用笔名来代表 。比如《金瓶梅》这部影响深远、批评不一的文学巨著,被作者署名为“嬉笑兰陵”,其真名,许多文艺理论家研究考证多年,至今仍无果,甚至可能永远埋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
况且国外也有类似的东西 。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初,英国上流社会把写剧本、演戏视为一件非常可耻的事情 。这种社会氛围使得许多剧作家不得不保持匿名,用笔名在剧本上签名 。即使是伟大的作家莎士比亚也不得不屈服于这种世俗的偏见,经常用笔名发表作品 。莎士比亚去世后,他的大部分作品被后人收藏,但当时有一部分是以笔名出版的,因此无法确认是否为莎士比亚所写 。同时,根据研究者的看法,莎士比亚全集中收录的个别剧本很可能不是莎士比亚的作品,而是其他剧作家以笔名发表的东西,因与莎士比亚作品相似而被误收录 。
【说名道姓:二十七、笔名谈】除了政治环境,鲁迅先生显然是个典型 。他活在“习惯了春天彻夜不眠”的黑暗中 。虽然他有勇敢的战斗精神,但他并不提倡赤膊作战 。为了自救,为了能够与反动黑暗势力“硬碰硬”,他常常不得不以变换笔名来逃避新闻检察机关的检察工作 。况且王老师“把别人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上班喝咖啡”上了,他写的也不少,竞选短文也比较多 。他有一百多个笔名并不奇怪 。
第二个用笔名代替真名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害羞” 。比如初入文坛、志存高远的青年作家,首先有机会发表作品 。他们虽然兴奋,但也害怕,怕文章写得太不成熟,甚至怕会影响自己以后的声誉 。所以他们用笔名写作品,以免日后在文坛成名时,因为之前不成熟的作品而脸红 。还有一种人,明知自己写的东西不可能高雅,甚至低俗,但出于各种不可告人的原因或目的,仍然拿去发表,不取名* * *,随便取个笔名给别人看 。
还有一类作者,他们生性淡泊,不为名利所惑,却有写作和绘画的爱好 。还是继续写吧,找个笔名当外衣,有个“求全”的爱好,而不是“文大” 。
不过笔名本来就是文人雅士,或者说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 。有些作者觉得自己的真名不太理想,所以在创作的时候就找一个自己喜欢的笔名,所以一切都没有理由 。很多作家一旦有了好名字就不想改名字了 。最终,他们的笔名不胫而走,名声远扬,真名却被遗忘 。著名作家三毛就是一个例子 。小时候,她看过mainland China著名漫画家张乐平的一系列漫画,印象深刻 。她最早闯入文坛,就是以三毛这个名字,在文坛上一举成名 。她的真名“陈平”几乎不为人知,甚至她的父母最终也不再在公共场合叫她陈平,而是叫她“三毛” 。
鲁迅是中国文坛上笔名最多的作家 。在此,我们以王先生的笔名为契机,分析作家笔名的丰富内涵 。
鲁迅姓周,名,后改名为 。1918年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名字,他自己也解释过这个笔名:第一,他母亲姓鲁,是同姓国;二、取意的谦虚和上进心,笨人要做笨鸟先飞 。
鲁迅一生爱恨分明,这也体现在他的笔名上 。
如他有魏锁、陶追、伏迈等笔名,据《黄帝书》记载,古时候有两个神仙兄弟,神探和雷宇,他们有捉鬼的本领 。他们曾经在独朔山的桃树下巡查上百个鬼,把一些无良鬼用卫索捆起来喂老虎 。根据这个传说,中国民间有这样一个习俗:在门上挂两块桃木板,奉上茶符买二神之名辟邪畏邪 。这两种桃树被称为桃果或桃符 。显然,王先生以卫索、桃追、伏麦为笔名,显示了他为民除害、伸张正义的理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