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中医


周易与中医

文章插图
周易与中医
易学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中国的历代著名医家都非常重视对于易学的研究工作 。唐朝逊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从而指出了易学对医学的指导作用 。明朝张景岳则更系统地提出:“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 。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 。故曰天人一理者,一些阴阳也;医易同源干,因此变化也 。岂非医学学者,靡不精通易理 。而凡精通易理者,于中医学说则多有发挥 。医易相通,相得易彰 。岂非偶然 。
易学古称有三 。《周礼.春宫》有太卜掌三易之法,周易为其一 。三易是“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有人称《连山》首卦为艮 。《归藏》首卦为坤,《周易》以天地人三才立言,故周适万物 。《周易》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和科学分类的框架,后来发展成为诸子百家都来研究的重要著作 。
易理在医学方面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其涉及范围之广,使用医家之众,影响后世之远,都是有史可微的 。现在我们看到,基础理论、辩证论治、方药制剂、针灸气功等各个方面,都明显地受到它的影响,并且逐渐地成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史,易学的兴衰对其产生了很大作用 。从三古之易、汉易、魏易、唐易、宋易、清易及现代易的演变,为中医的前进提供了理论上的武器 。同时,也正是由于中医学的蓬勃发展,又进一步刺激了对于易理的探讨和领悟 。脱离医学及自然科学的轨道而谈论易理,以经注经,以经解经,经中求经,经上叠经,则对象数的理解始终囿于一隅,避免误入歧途 。所以,在易理的指导下,中医始终是在一个宏观的整体的时空条件下来认识所发生的一切,这种大一统的思想形成了中医所独有的特色 。《周易》说:“大哉干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内经》也说:“太虚寥廊,肇基化元,万物资生,五运终天,布云真灵,总统坤元” 。《周易》说:“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易开物成务,昌天下之道,干称父,坤称母” 。《内经》也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易经》、《内经》两者关系密切,互为体用,同出一国计民生 。当代某种名医学家任应秋先生则认为:《易经》与《典帝内经》是出自同一个时期的产物 。张景岳说:“然则天下相与之际,精哉妙矣 。诚可畏矣 。人身小天地,真无一毫之相间矣 。今夫天地之理具乎理,而身心之理独不具乎易乎?天地之易,外易也;身心之易,内易也 。内外孰亲,天人孰近,故必求诸已而后可以求诸人,先乎内而后可以及乎外;是物理之易犹可缓,而身心之易不容忽 。医之为道,身心之易也,医而不易,其何以行之哉?“这就更进一步的说明医易相关的紧密关系 。
《周易》的卦象中,首将人体配封,以干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不仅如此,而且爻辞中直接使用医学术语来表达封的吉凶程度 。例如:注血涟如,血去惕出、贞疾、恒不死,噬腊肉遇毒、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损其疾、使遄有喜、臂无肤,其行次且,妇三刚不孕,妇孕不育,这也从另外的角度说明易学的产生,医学在其中发挥了一的作用 。并且渗透到易学的深层 。易学在测病防病治病及养生方面也有着神气之功 。
汉朝张仲景《伤寒娴病论》说:“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 。夏至之后,一阳爻下,一阴爻上也 。斯则冬夏二到,阴阳会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 。阴阳变易,人变病焉” 。这是利用十二消息封来说明季节变化交替对于疾病的影响 。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侯决病法 。文中说:“立春正月节,斗指艮 。雨水正月中,指寅 。惊蜇二月节,指甲 。春分二月中,指卯 。清明三月节,指乙 。谷雨四月中,指辰 。夏至五月中,指午 。小暑六月节,指丁 。大暑六月中,指未 。立秋七月节,斗指坤 。处暑七月中,指申 。白露八月节,指庚 。秋分八月中,指酉 。寒露九月节,指辛 。霜降九月中,指戊 。立科十月节,斗指干 。小雪十月中,指亥 。大雪十一月节,指导壬 。冬至十一月中,指子 。小寒十二月节,指癸 。大寒十二月中,指丑 。二十四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侯,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调解之也 。“ 。这是以艮巽乾坤四封为位,以定节气物候之变,用业判断病症状况 。清朝汪琥在《伤寒论辩证广注》中说:“总按上时节气候决病法,此仲景《伤寒论》一部纲颂,以故为例之首 。……用药之道,不无省差 。所以伤寒之伤,一名时气,知时知气,斯医之为道,可判然于胸中矣 。”在运用易理进行《伤寒论》研究中,代不乏人,各具精义 。其中,清朝《伤寒来苏集》的作者槿韵伯最有心得 。在《伤寒论注.卷一》中有“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阴也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一句,槿韵件解释说:“寒热者,水火之本体 。水火者,阴阳之微兆 。七日合火之成数,六日合水之孤阳 。阴中无阳,便是死阴 。若是直中之阴,无一阳之生气 。安得合六成之数而愈耶 。《内经》曰:其死多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使死期亦合阴阳之数 。而愈期不合者,皆治者不如法耳 。”这是以易理天地烽来解释伤寒六经之总纲 。在《伤寒论注·卷四》中有“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省阴也……”他注云:“欲吐而不得吐者,枢病而开合不利也……欲吐不得吐,欲寐不得寐,少阴枢机之象也 。五六日,正少阴发病之期 。太阴从湿化,故首利不渴 。少阴从火化故自利而渴 。省阴主下焦,输津液司闭茂者也,下焦虚,则坎中之阳,引水上交于离而未能,故烦而渴 。关门不闭,故自利 。”以坎离二封来说明少阴病的病机 。在《伤寒论·险子汤证》中有“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他解释说:少阴主水,于象为坎,一阳居其中,故多热证 。是水中有火,阴中有阳也 。……“这以坎卦而定少阴之象,在解释真武汤时,槿韵伯说:“真武,主北方水也 。坎为水,而一阳居其中,柔中之刚,故名真武,是阳根于阴,静为动本之义 。盖水体本静,动而不息者,火之用也 。炎失其集装箱,则水逆行 。君附子之辛温,以奠阴中之阳 。佐芍之酸寒,以收炎上之用 。茯苓淡渗,以正润下之体 。白术甘苦,以制水邪之溢 。阴平阳秘,少阴之枢机有主,开合得宜,小便自利,腹痛下利自止矣 。生姜者,用以散四脚之气,与肤中之浮热也 。”W帮为朱雀、白虎、青龙、真武之一方的真武汤,目标是为有水气,其原因实用坎中之无阴,坎中火有秒宣,故肾家本体失职,是下焦虚寒,不能制水故也 。所以应当壮元阳以消阴翳,逐留垢以清水源 。在解释黄连阿胶汤时,柯韵伯对组成该汤的黄连、阿胶、黄铃、芍药、鸡子黄做了如下解释:“鸡感巽化,得迟之母气者也 。共禀南方火色,率芍药之酸,入心而敛神明,。引芩连之苦,入心而清壮火 。驴皮被北方水色,入通于肾,济水性急趋下,内合于心,与之相溶而成胶,是火位之下,***承之 。凡位以内为阴,外为阳,色以黑为阴,赤为阳 。鸡黄示而居内,驴皮黑而居外,法坎宫阳内阴外之象,因以制壮火之食气耳” 。可以说以此解方,独出心法,别具一格 。在猪肤汤证之下“省阴病,下利 。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解释说:“少阴下利,下焦虚矣,少阴脉循喉咙,其支者,出络心注胸中,咽痛胸满心烦者,肾火不藏,循经而上走于阳分也 。阳并于上,阴并于下,火不下于肾,水不下承于心,此未济之象 。猪为水畜,而津液在肤 。君其肤以除士浮之虚火,佐白蜜白粉之甘,泻心润肺而和脾 ,滋化源,培母气,水升火降,上热自除而下利上矣” 。未济之封象,上坎下离,水火不交 。猪肤象水,降上虚火,以致水升火降,坎离易位,而成既济之封象,如此则同解上下之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