怔组词语 整组词语( 三 )


08
问:为什么要安排《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对于高一的学生难度有点大,如何教学?
答:安排《乡土中国》的阅读,主要是因为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必修阶段阅读一部学术类著作,而大部分学术类著作对学生来说,难度是非常大的 。所以在选择具体书目时,教材编者反复考量,最后确定了这样一部相对来说学生还比较易于理解的社会学著作 。同时学习“乡土中国”题材的著作,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的传统生活方式,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体认 。
此外,这本书本身就是从讲课的讲义转化来的,总体文字量并不大,大约7万字,是典型的“大家小书” 。全书共有14章,单章篇幅也并不长,是引导学生进行学术类“整本书阅读”比较适合的入门级著作 。
学生初读此书,可能不一定感兴趣,也不一定能读进去,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设计 。通过一些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先读下去,逐步把握作品中的主要概念,理解各篇之间的关联,形成一定的认识,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做一些思考 。不要求学生全部弄通弄懂,但通过对学术论著的体验式阅读,能触摸中国文化的肌理,能将个人与国家、社会建立起认知上的关联,走出狭小的课堂和自我,思考现实的国家、社会发展问题 。这是“立德树人”根本要求的具体体现 。
阅读社科类论著,并不是要求学生深入研究社会问题,核心目标是发展阅读这类论著的策略和 *** ,建立科学思维方式 。老师们熟悉的阅读 *** ,比如圈点勾画、做批注等依然可以用,但是学术著作的阅读毕竟和文学作品、科普科幻作品等的阅读不同 。阅读这一类作品,可以通过抓“核心概念”、关注调查材料,进行综合比较,梳理归纳内在思维,以及学习作品的语言和逻辑等 *** ,帮助学生积累学术类整本书的阅读经验,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 ***。
此外,《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还可以勾连其他的学习任务群 。比如,《乡土中国》最后三章,探求从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 。可以与“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乡土社会出现的很多新变化,如新农村建设、风俗变化等,尝试写小调查报告,增强对当代文化生活的参与感,增强文化自信 。"
09
问:统编教科书的课文组合都有哪些方式?
答: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课文的组合情况比较多元 。有些课文主要以相同的文体组织在一起,兼顾主题,重在体现阅读的策略、 ***。比如必修上册之一单元第2课,将中外几首现代诗歌组合在一起,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现代诗的韵律特点,鉴赏其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如意象运用、语言陌生化等,体会诗人对青春理想的不同表现 。
有些课文主要以主题组合,兼顾文体,重在从不同层面营造情境,体现作品的人文内涵,突出其育人价值 。如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选了三篇表现时代人物楷模的典范的通讯作品 。三篇通讯所写的主人公所处领域不同,成就和事迹各异,但都具有通过典型材料,以生动的细节表现人物个性的特点,都体现出劳动的崇高和精神的伟大,意义深远,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
有些课文主要以相通的情境组织在一起,兼顾其他要素,重在激发学生的共鸣和体验,获得精神成长 。比如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3课,共同营造出求学读书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分享不同作者的读书经历和感悟,学生可能会产生共鸣,或者激发新鲜的感受,或者更深刻地发现阅读的意义,或者就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等,实现共同情境下学生个性化的自我成长 。
有些课文主要以艺术手法特点组合在一起,兼顾文体和主题,重在引导文学鉴赏,提升欣赏品味 。比如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4课,都是写景抒情散文,对景物的选择和描写体现出民族审美心理,写景技法不同,在写法上又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就要抓住重点语句,细细品味语言的表现力,发现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
总之,课文组织的方式不是简单地以人文主题组织课文,而是比较灵活,是紧密围绕“学习任务群”的需要进行组合的 。
10
问:现在提倡单元整组教学、群文阅读,是不是就不主张单篇教学了?
答:从语文教学实践来看,单篇教学和“群文教学”一直处于并存互补的状态,并非彼此对立 。有些非常经典的作品,仍然可设计为单篇教学,但是“单篇”教学并不等于孤立教学,要把单篇作品放在单元整体目标和任务要求下去设计,落实单元“学习任务群”的要求,体现各篇课文之间的联系;或者在单篇精讲之后,设计具体情境,进一步组织多篇文章进行互读和研讨式阅读 。而“群文教学”、单元整组教学,对于教学价值、难易程度等不同的作品,也应当体现精读、略读之分,两篇或者三篇课文,建议有一篇是要精读的,老师要举例子,给 *** ,给学生足够的读书和思考的 *** ,其他的文章则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泛读,更多自主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