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1984 *** 轮回1984( 三 )


但是,眼看着即将成为City Pop第二次“起源神话”的“系统推荐说”,又真的只是一次电子时代的偶然吗?虽然油管不可能公布作为它商业机密的算法,但这并不妨碍论者对它旁敲侧击 。美国老牌乐评杂事《Pitchfork》和《滚石》都在近年推出过关于City Pop的专题报道,而其中算法这一新技术都成为了分析的关键 。
之一个被广泛认为是影响了算法的巨大因素是另一种被称为“蒸汽波”(vapor wave)的音乐类型 。这一早City Pop大约五年左右流行起来的类型简单地说是一种对老歌的再创作行为 。作者通过对金曲的节奏和音效进行改编来呈现出一种“迷离感” 。而蒸汽波所使用的老歌一个重要来源正是City Pop 。但因为语言等各种因素,欧美的听众没有在之一时间完全了解后者 。但人耳漏掉的细节自然不会被算法忽略 。因此在蒸汽波热几年后,《Plastic Love》出现在用户的推荐列表里从大数据的视角来看也可谓实属必然 。其次,评论家们也同样谈到给用户推荐作为“办公bgm”的各色音乐一直都是油管核心算法的一环 。这大概和小动物搞笑视频有着类似的受欢迎度 。考虑到上文所说的City Pop本来就是供人边驾车边收听的音乐的话,它在近半个世纪后被重新拾起也就没有那么奇怪了 。
进退之间:City Pop的多义性
承接上文,作为一股潮流的蒸汽波被评论界重视的一个原因在于它潜在的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创作者们通过对过去流行乐并不加备注的“取样”(sampling),以及进一步的并列、拼贴或切割,让蒸汽波破坏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著作权的有效性 。从同样的思路出发的,我们也可以强调作为蒸汽波“起源”之一的City Pop靠着自己对掩盖在富裕外表下的现代个体的内心彷徨的揭示,也达成了对既成制度的挑战 。

轮回1984 ***   轮回1984

文章插图
美国厂牌Light in the Attic于2019年发行了名为《Pacific Breeze》的专辑 。其中收录了以City Pop为首的上世纪7、80年代的日本流行音乐 。专辑封面请到了City Pop“御用”的画师永井博进行设计 。其中的图像符号和上世纪一脉相承 。一年后公司还出版了作为续集的《Pacific Breeze 2》,可见City Pop的市场号召力 。
但就像所有流行文化一样,对City Pop的解读肯定不止这一个向度 。之前提到的杂志乐评家就警醒地谈到;所谓的适合“边听边X”无非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提高生产效率的一种方式 。而相比于摇滚和民谣,City Pop在日本也因为它和商业世界的紧密关系而为人所知 。不少名曲在一开始都是品牌的广告歌 。在拒绝了1960年代流行乐明显的政治性后,City Pop作为一种“透明”的介质存在于厂商和消费者之间 。从这个角度来看,油管力推“无立场”的City Pop成为“工作背景音”也符合它作为一个趋利避害的商业平台的利益 。
自然,City Pop难以界定的取向不仅局限在它对经济活动进步或保守的立场之上 。另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即是“怀旧” 。
其实在油管上听City Pop,和歌曲同样有意思的是其他用户的评论 。他们或是分享自己的收听体验,或是提供充满诙谐的段子 。非常能代表年轻听众的一个评论类似于:“感谢up主分享!你让我想起了1983年在日本逗留的那个夏天 。有天晚上我在涩谷的酒吧喝完正准备出门时突然下起了暴雨 。我赶忙奔向租来的二手丰田车里 。打开收音机,广播正好在放这首歌 。以上故事都是真的,除了我是一个生活在新泽西的25岁青年,从来没出过国这一事实 。”
City Pop被认为是唤醒了日本之外的受众对于日本1980年代的黄金记忆,即使他们压根没有经历过 。光就这点来说,这种怀旧情绪是“向后指向”的 。但如果再仔细看他们的帖子又能发现,听众之所认为80年代的日本很美好,是因为彼时的人们仍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这种希望是每个人都可以衣食无忧地生活并且享有作为个体的独立和自由 。从而,他们的“怀旧”又是一种“向前指向”的 。当然,事后诸葛的我们知道在当下——也即1980年代的“未来”——这些美好的夙愿仍然没有实现 。于是乎,“向前指向”又意味着用80年代的乐观向相对于今天而言的“未来”去展望这一更长远的视线 。无论如何,这些态度所立足的都是一种发展主义的线性史观 。
《滚石》的作者继续提醒我们,如果把关于国族的叙事引入相关讨论会得到更为复杂的结果 。表面上对于1980年代日本的羡慕是一种对异国文化的赞美 。但这其中包含了相当程度的自我投射 。外国听众的溢美暗含了当时的日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遵照了西方的制度这一假设 。City Pop这一音乐类别本来就充满了对西方流行乐的模仿和憧憬 。于是他们赞美的对象可以说不是日本,而是日本眼中曾经的自己 。而在今天日本也没有把西方取而代之这个事实则让对另一个时空中的国度进行赞美变得更为安全 。其次,《滚石》作者还引用了历史学家Morley和Robins的论述,指出欧美人对City Pop的迷恋其实和诸如《刀锋战士》等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日式“赛博朋克”同属一种逻辑 。有血有肉的日本人被霓虹灯、汽车等冰冷和理性的机械文明所取代,而一种建立在发展上的“技术东方主义”(techno-orienrali *** )也就此诞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