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籁俱寂的俱是什么意思 万籁俱寂的俱怎么解释

来源:人民网在统一语言中,学生经常找到一些“错别字”、描述不一致的上下文、与自己认知不符的描述,并感到困惑 。人民教育出版社对八年级语文下册做了统计27个“错误”,一一回答 。1、第4页,《社戏》中“死在
来源:人民网
在统一语言中,学生经常找到一些“错别字”、描述不一致的上下文、与自己认知不符的描述,并感到困惑 。人民教育出版社对八年级语文下册做了统计27个“错误”,一一回答 。
1、第4页,《社戏》中“死在遥远的月夜”的“胡”是错别字吗?
答:不是 。这个“模胡”按照今天的语言使用标准,就是错别字,而是鲁迅写的《社戏》的时代,规范没有今天这么严格,所以可以写“模胡”的 。
【万籁俱寂的俱是什么意思 万籁俱寂的俱怎么解释】今天,我们编写教科书,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改成今天的标准用法,即“模糊”,但鲁迅的情况比较特殊,根据惯例,和毛泽东同志的文章,一般不做改动,保持某物原样,只在评论里说了“正在写作××” 。但“模胡”一个词在这套教材的八年级《藤野先生》它已经出现在第一课了,所以我不在这里养 。
2、第16页,《安塞腰鼓》中的“红豆角南瓜”还有一个“角”字吗?
答:不是 。《安塞腰鼓》最初发表于1986年10月3日《人民日报》上时,原文即“红豆娇娇” 。
作者刘成章,陕西延安人,《安塞腰鼓》讲的是陕北的民俗,而“红豆娇娇”是带有陕北方言特色的表达方式,也就是最后一个词重叠了 。单元1,单元8,单元1,单元12课《回延安》这篇文章里也有一些类似的表述,如“羊羔羔”“树根根”之类 。
3、第27页,“单位提示”中说“本单元的课文是解释事物的说明性课文”,但《鹅回来了》这是一篇论文,应该如何处理?
答:说明文和散文属于不同的范畴,具体文本的执行可能会有交叉 。《鹅回来了》包含了解释事物的要素,但有很强的抒情性,美丽的语言,具有散文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考虑这两方面的特点 。八年级上册《苏州古典园林》其实也具有散文的特点 。
4、第28页,《自然的语言》预览部分引用了“清明忙着种小麦”的农谚,但是在这个国家的许多地方,到了清明,麦子长高了,教材有错吗?
答:农业谚语存在地域差异 。这是中国东北的一句农耕谚语,还有教材用后的山东、安徽、河南地区老师打电话说与当地实际不符 。谚语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可以用教学中的地理知识来解释,拓展学生的视野 。引导学生思考:这句农业谚语与一些地区的实际情况不符,这不是课文所说的“纬度因素”的影响?
5、第30页,《自然的语言》当谈到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时,第二个是“经度差”,但是整段其实是关于“陆地和海洋的区别”,作者错了吗?
答:我们认为作者这样做是有原因的 。
首先,从地理的角度来看,中国位于亚洲和欧洲的东部、西海岸,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季风的影响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弱,沿海和内陆的差异约略可以等同于经度差,当然,严格来说,应该是“东南—西北”的差异,这更符合季风的方向,但是因为这里的具体例子,讨论的是同纬度的北京和大连、济南和烟台,相当于排除了“东南—西北”有关系的“南—北”,只剩下“东—西”,因此,用经度因子来表示是合理的 。
第一个因素是纬度,第二个因素是经度因素,也更符合一般的认知和阅读习惯 。
6、第43—46页,《时间的足迹》易迪迪5—21线段偏离中心了吗?
答:《时间的足迹》这篇文章旨在解释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第5段用“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引起,以下直到第一个29段正在解释这个问题,其中第6—21段讲的是地质现象,也就是岩石侵蚀、瓦解、搬运、沉积和新生过程,因为岩石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岩石是一层一层沉积下来的,这种沉积是有一定顺序的,我们可以按照这个顺序来理解“过去的年月”的 。所以这部分并没有偏离文章的写作目的 。
7、第54—57页,《桃花源》是游记吗?
答:不是 。有人认为《桃花源》是一篇“渔夫的视角”的游记,这应该是一个游记“变体”(如这本教科书的第五单元《一滴水穿过丽江》);但问题是,此时的游记“正体”——柳宗元的“永州八集”尚未出现,因此,将其视为游记是不符合文体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
其实,《桃花源》的“记”跟《小石塘记》的“记”不一样,虽然两者都有“记叙、记述”的意思,但是更近了《石海周记》(老东方朔写的)、《西京杂记》(老刘鑫写的、葛洪集)、《搜神记》(干宝撰)的“记”,因此,《桃花源》应该是魏晋志怪小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