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的视频资料来整体感知鱼的特点 。
⑴、如果陆生动物(包括人类)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
⑵、鱼类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⑶、都说鱼儿离不开水 , 那么离开水会怎样?水到底给了鱼什么呢?
⑷、鱼的种类多吗?四大家鱼是哪些?中华鲟有哪些特点?
隐含知识:
1.海洋鱼类:表明鱼的种类很多(多样性)
2.淡水鱼类:暗示我国的特有物种(独特性)
3.要求:保护环境以及它们生存的水生环境.
[讲授新课]
一、观察鱼的形态结构
1.观察方法:由整体到局部 , 由单一变量到若干变量 。
1.观察外形:分析这些特征对鱼类适应水生生活有什么意义?
2.再观察局部:鱼在游泳时每一种鳍是如何运动的 , 思考它们对鱼的运动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 并观察鱼在完成某一种运动时 , 各种鳍是如何配合的?
2.一个理念:结构决定功能
例如:1.梭形:有利于克服水中的阻力 。
2.鱼鳍:与鱼的运动有关 , 帮助鱼在水中游泳 。
3.侧线:感知水流 , 测定方向
【探究】鱼鳍的作用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讨论交流
1.提出问题
鱼的尾鳍有什么作用?(强调单一变量)
2.作出假设
假设鱼的尾鳍可以是鱼前进的动力 , 可以决定方向
3.制定计划
⑴方法选用:选用直接剪掉尾鳍法 , 现象比较直观
-直接观察法:各种鳍在一起相互协调合作 , 因此直接观察很难得出结论 。
-模拟法:是科学探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 。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采用这种方法 。具有局限性 。
局限性:1.气球容易漏气 , 而且水不容易灌进去 , 很难扎紧 。
2.游动时 , 现象不明显 。
当用手按住鱼前部时 , 鱼的前进不明显;当不按头部时 , 鱼头就翘起来 , 感觉没有方向感 。
这个实验可以作为课后作业 , 让学生尝试一下 ,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
-捆绑法:鱼体很滑 , 要想完成捆绑某个鳍的动作 , 操作起来有点难度 , 如果让学生来完成 , 可能很难完成 , 因此做了几点改进:
捆绑法的改进:
对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中的实验“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 用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方法很多时候难以成功 。为此 , 我对这两个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改进一 捆绑鱼鳍时 , 教材提示用细线捆绑鱼鳍 , 事实上宜用粗线、纱布条会更好些 , 不宜用细线 , 否则易造成对鱼的伤害 。而且用细线捆绑的 , 很少有绑成功的 。另外捆绑时 , 为了尽量减小对鱼的伤害 , 要注意用很湿润的纱布包住鱼头 , 并不时要将鱼头浸入水中 , 以保证其正常呼吸 。
改进二 根据教材提示 , 只要用线分别捆绑鱼的胸鳍、腹鳍、背鳍和臀鳍 , 就能探究出各种鳍的作用 。事实上 , 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观察出鱼的平衡性、稳定性所受到的影响(见图1) 。为此我对这组实验作了一点改进:用手指从侧面顶一下己捆绑好了的任意一种鱼鳍(见图2) , 可以发现鱼很容易倒下 , 失去其平衡性或稳定性(见图3) 。学生经过这样的操作 , 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探究出这几种鱼鳍的作用 。
图1: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观察出鱼的平衡性、稳定性所受到的影响
图2:用手指从侧面顶一下己捆绑好了的任意一种鱼鳍
图3:可以发现鱼很容易倒下 , 失去其平衡性或稳定性
图4:被塑料片绑了尾鳍的鱼(上)稍一摆动 , 塑料片就滑掉;而绑了木片的鱼很快便倒下 , 而且不能转向和游泳
改进三 教参上介绍用轻的塑料片捆绑鱼的尾鳍不易滑脱 , 可事实上在实验时也不容易捆绑成功 , 一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绑好 , 实验后鱼往往容易死亡;二是即使绑住了 , 但只要一将鱼放入水中 , 鱼身稍微摆动 , 捆绑的塑料片就会滑掉 。用粗糙的薄木片捆绑效果较好 , 可以增大摩擦力 , 并且鱼也不易受到伤害(见图4) 。
推荐阅读
-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计划 北师大八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计划
- 七年级下学期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八年级下学期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 八年级还学地理吗 初二有没有地理
- 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计划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计划
- 新学期八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新学期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
- 八年级生物课堂教学计划
- 初一生物教学计划上册 初一生物理论课教学计划
- 八年级上册生物备课组教学计划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生物备课组教学计划
- 八年级历史教研组教学计划 八年级生物教研组教学计划
- 初二上册生物学科组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