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说它是国内最委屈大学,我不同意( 三 )


比如 , 相对经济条件更好的城市孩子来说 , 农村孩子做选择时能获取的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很可能不如前者 , 它源自于彼此之间的贫富差距 , 也容易造成彼此未来的阶层固化 。
NO.3
“人人因盲从而做出短视的选择 ,
绝不是一件好事”
无论是二十多年前 , 自己作为大学生走向就业市场 , 还是如今作为90后95后的老师 , 观察当下年轻人的选择时 , 聂老师发现不同代际的年轻人对于个人发展的权衡 , 在大方向似乎没有太大区别——
什么专业、什么学历好就业 , 多数人的选择天平就会倒向那一边 。
只不过 , 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 , 大家的取向出现了一些不同:
上世纪90年代 , 外企是最火爆的选择 , 大学毕业生会被它提供的高收入吸引;后来 , 国企的效益跟上 , 它逐渐削减了外企的垄断地位 , 成为年轻人的另一种奔赴;近几年 , 呼唤想要稳定“铁饭碗”的声音又在历史长河中攀上新高度 , “考公”成了大学毕业生或职场人士都在争相涌上的赛道 。
聂老师认为 ,如果大家都能凭爱好来选择职业 , 这至少不是一件坏事 。 但若人们不知道想做什么 , 又一味盲从追逐短视的目标 , 这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
同时 , 当赛道变得单一且狭窄时 , 所谓的“内卷”和资源错配会随之发生:原来本科生能胜任的工作 , 变成硕士也要打抢;考研队伍越庞大 , 培养的人才质量未必能跟上……
《一切皆契约:真实世界中的博弈与决策》提到 , 如果一个群体里大多数人为了证明自己不同于极少数人 , 而投入大量资源去证明自己——比如都去读博士甚至博士后 , 虽然信号发射会成功 , 但从社会最优的角度讲 , 这可能导致“过度证明” , 从而浪费社会资源 。
最理想的选择 , 当然是既符合个人兴趣 , 又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 。
但在我们当下快速变化成长的社会 , 人们很难去判断出一个“稳定”且“确定”的大趋势 , 从而能做出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正确决定” 。
关于如何选择个人职业发展 , 聂老师提出了两种权衡因素: 一是可以通过尝试和比较不同行业 , 找出自己更擅长做什么 , 这是你的“比较优势”;另一因素则是个人兴趣 。
在这两种因素之中 , 前者是“立身之本” , 后者是一种“理想状态” , 我们不难分辨出二者的关系:
优先做擅长的事 , 你更容易为自己提供生活保障 , 更能有底气去做感兴趣的事;你也容易取得不错的成绩 , 由此获得成就感甚至对当下的工作产生兴趣 。 反之 , 只考虑兴趣而不考虑个人能力 , 很容易会顾此失彼 。

工作时|说它是国内最委屈大学,我不同意
文章图片

就像在文章开头 , 有人会抱怨哪所学校、哪座城市委屈 , 说到底是在暗示选择了它的自己 , 是否会为这个决定感到委屈 。
类似的权衡 , 其实每天都在发生 。
因为我们所面临的每个选择 , 都是在与真实世界巨大的不确定性博弈 , 尽可能地寻找属于自己的确定性 。
//
更多好看的
2022 , 走他个江平水阔叭!(进来许
这是我们 , 共同书写的2021 。
论反emo , 我只服我妈
【工作时|说它是国内最委屈大学,我不同意】你 “在看”我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