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赋予作业新的意义

“双减”最关键的“减”是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 作业负担直接体现为作业超量 , 其他如作业评价、作业心理等比较隐性的负担也客观存在 。 在学校推进作业减负的过程中 , 教师有必要全面检视一下作业负担的相关问题 。
对于学生而言 , 作业负担主要表现在身体负荷和心理感受两个方面 。
所谓“身体负荷” , 就是过重、过多的作业数量 , 学生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 , 也要消耗大量体力 。 学生应有的休息时间被挤占 , 有些学生甚至经常熬夜写作业 。 “双减”之后 , 许多学校采取了学科作业每日登记公示制度 , 减少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 维护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 可见 , 控制作业总量、精简作业内容、提高训练质量 , 这是作业管理的重要任务 , 必须持之以恒做下去 。
学生“心理层面”的作业负担比较复杂 , 有些时候还会非常隐蔽 。
有些作业超越了学生的认知范围 , 学生会产生挫败感;有的教师因为应试需要 , 常常会出一些“偏、难、怪”的题目……超出学生认知水平和辨析能力的“刷题”会让学生无所适从 , 渐渐产生畏惧和自卑的情绪 。
不恰当的作业批改方式也会对学生造成消极影响 。 一些教师在批改作业时 , 经常会用过高的标准苛责学生 , 订正和反馈的过程非常强势 , 师生之间缺少基本的尊重和体谅 , 甚至造成一定程度的信任危机 。 学生在负面情绪下写作业 , 自然也是一种心理负担 , 进而对教师、对作业、对学习产生抗拒感 。
当我们重新检视作业负担的构成和原因后 , 创新作业设计、完善作业管理的方向和策略也变得逐渐清晰起来 。
优化作业的批改和评价 。 教师可以尝试以作业的往来为渠道 , 通过师生之间的问答切磋、共学共进 , 建立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 。 作业批改应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 , 赋予作业积极的情绪意义 。 除了批改对错 , 教师要在批改往来中让学生感受肯定、鼓励、关怀 , 感受被爱护、被尊重 。 此外 , 教师还要针对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 发现并提取有趣的小话题 , 拉近师生学习和交流的距离 。
丰富作业的呈现方式 。 教师营造活泼多彩的学习氛围 , 让学生的作业有图文并茂的展现形式 。 例如 , 配上一幅插画 , 描绘一道彩边 , 为标题做个可爱的图标……我的学生还经常在作业本里夹一片树叶 , 题上一两句感动心灵的话语 , 或是在作业后面画一幅画、留一段言、写一首小诗 。 丰富多彩的作业呈现方式会让学生积极调动身心参与学习 , 获得更加多元的学习体验 。
植入有趣的话题要素 。 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往往源于一些特定的话题驱动 , 新鲜有趣的话题可以吸引学生打开表达的“阀门” 。 作业题目如果能够结合课文故事和生活情境 , 引入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点 , 可以明显增加学生对作业的兴趣 。 设计作业时 , 教师应尽量挖掘可以与学生生活经验产生共鸣的课堂知识点 , 让作业都拥有一定的话题性 。 例如 , 一年级学认识“手”字时 , 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不同的手”:我的手、你的手、他们的手、爸爸妈妈的手、老师的手、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手、机器人的手……
【过程|赋予作业新的意义】提供行之有效的作业策略 。 “工欲善其事 , 必先利其器” , 学生做作业的“利器”就是方法和技巧 。 以课文预习为例 , 教师应该给学生一套“预习指南” , 用科学的学习程序和学习策略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 对于项目性作业、实践性作业 , 教师要启发学生采取合作的策略完成 , 还要通过作业练习不断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 教师还可以设置比较学习、虚拟角色等类型的作业 , 让学生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写作方法、思想意趣等方面进行比较和赏析 , 完成深度的阅读探索过程 , 感受学习的获得感、愉悦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