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是指向高质量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 , 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载体 。 如何将课程与教学作为“五育融合”的日常化基本路径 , 让“五育融合”进课程、进课堂 , 实现科学化、课程化、课堂化 , 进而走向系统化?同时 , “五育融合”学校路径的全局性设计必然带来学校治理的变革 , 如何确立环境、制度、机制的保障?
从机制上引领研究 。 为保障“五育融合”的研究能有效推进 , 区域在跟进设计相关机制与制度中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第一 , 扎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土壤 。 立足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精神 , 遵循教育规律 , 吸收各区域、各国先进的研究经验 。 第二 , 立足钟楼区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的基本立场 。 回应时代的重大关切 , 回归教育的初心 , 回答育人的追问 , 肩负起落实和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 。 第三 , 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 。 从明晰发展目标和解决实际问题出发 , 做到集中攻坚、综合改革、重点突破 , 从而有效促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 第四 , 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 。 加强系统谋划 , 充分调动学校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 及时将成功经验上升到区域行动 。
用课题深化研究 。 区域在课题申报指南中 , 将“五育融合”的研究作为专项 , 建议学校围绕深化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行研究 , 集中对“五育融合”的典型问题进行专题式探索 。 例如常州市西新桥小学2021年申报的课题《“五育融合”理念下幸福教育的校本实践研究》 , 以一所城区普通小学为研究样本 , 通过对德智体美劳五个领域的融合改造 , 形成以幸福教育为价值追求而开展的一项行动研究 。 旨在通过研究 , 构建“五育融合”理念下幸福教育的内涵和学校顶层设计 ,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通过研究 , 探索“五育融合”理念下幸福教育校本实践的样态和特色做法;通过研究 , 形成“五育融合”理念下幸福教育的系列案例和典型经验 。 钟楼区教师发展中心申报的《劳动教育融入小学科学的教学探究》 , 旨在通过劳动教育融入中年段小学科学中的教学探究 , 培养中年段学生的科学实践探究力以及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 , 从而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观念 , 最终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劳动教育融入中年段小学科学中的教学探索 , 让教师找到系统的教学策略以及相应的评价策略 , 提升教师对劳动教育融入科学教学的开发资源及设计策划的能力;通过课题研究 , 形成区域内劳动教育融入小学科学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 。
用项目化学习定向研究 。 项目化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形成有意义的关联 , 达到整体理解和对多个学科的深度理解 , 从而培育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素养 。 例如西新桥小学“五育融合”的项目化学习《走进竹的世界》 , 吟诵诗词歌赋中的竹 , 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品悟具有竹高雅、纯洁、虚心、有节、刚直等气质的人物形象 , 感受品格的德行力量;欣赏绘画和摄影中的竹之俊逸和丰富 , 感受器物之美;利用竹竿等设计体育游戏 , 感受运动之趣 。 在研究“五育融合”过程中 , 要突出全面基础上的差异性 , 要具备课程知识的拓展性 , 要解决学生生活情境中的问题 。
【路径|“五育融合”区域落地的路径探索】改变教师教学研究的理念 。 “五育融合”的核心在于突破学科的局限 , 在学科教学中融合其他学科以及超学科的要素 , 教师要避免由于学科要素简单叠加 , 机械拼凑变成“拼盘课” , 僵化的叠加会打乱原有的学习顺序与思维的连贯性 。 好的融合课中学科元素是有机联系的 , 共同形成缺一不可的整体 。 例如数学课《走进对称的世界》 , 既让学生欣赏到丰富的大自然中对称物体之美 , 也能从不同中寻找到相同的对称性 , 从而抽象出对称的数学原理 , 再通过创造对称图形来感受数学之美、图形之美 。 其中 , 教师的教学理念要发生很大的变化 , 要站在育人的高度重新设计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 , 这需要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
推荐阅读
- 招聘|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
- 教师|北大韦神“真实处境”跌下神坛,学生退课,班级人数不到10人
- 安徽|海南一大学生不知安徽省会,连猜两个都不对,直接“得罪”两个省
- 考研|“考研初试第三被刷,只因没提前联系导师”,知情人道出其中实情
- 基础教育|又一“铁饭碗”招聘,工作稳定福利好,有望拿50万安家费和补贴
- 考试|“考第一请吃海底捞”,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感叹:是给自己挖坑
- 教育部|终于轮到高中生“减负”了,教学进度将大幅调整,教育部已有通知
- 质量|学校有规模,教育才有质量,解决乡村“麻雀小学”问题,刻不容缓
- 讲座|贺昌中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举办“以美育人”高峰论坛
- 教育部|吕梁市教育局通知: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