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策|综合施策促“双减”,构建教育新生态

“双减”政策的推出 , 旨在进一步校正教育发展方向 , 重张教育规律 , 回归教育初心 。 “双减”工作的重点在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 构建教育新生态 , 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 在推进“双减”的进程中 ,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按照问题导向、标准引领、研究驱动和资源支撑的路径 , 发挥专业研究、指导、服务的关键性作用 , 推动区域教育观念、育人方式、教育评价等多方面深刻变革 。
【施策|综合施策促“双减”,构建教育新生态】全面深入调研 , 找准焦点问题
在“双减”启动之初 , 朝阳区教科院对区域整体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和分学科调研 。 通过面向全区学校干部、教师、学生的系统调研 , 摸清了区域“双减”工作底数 , 为教育行政部门推进“双减”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 专项调研以课后服务为主题 , 对服务内容设置、学生参与率、教师参与率、引进外部资源、不同类型服务操作方式等进行数据搜集和问题分析 。 分学科调研针对学校课程设置、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作业设计、教学评价方式、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 。
通过调研 , 结合教师对教育政策理解、课程标准与学科本质把握、优质课程资源应用、作业与考试评价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优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 开展针对性、系列化主题研训活动 。 同时 , 将相关内容纳入区域中小学教师全员基本功培训展示活动中 , 将岗位练兵与“双减”推进紧密结合 ,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
制定评价标准 , 做好专业指引
落实“双减”的核心在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而质量决定于标准 , 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 。 朝阳区教科院根据“双减”工作要求 , 完善《朝阳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 以育人为本 , 以素养为导向 , 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抓手 , 引导教师依据标准进行教学设计 , 课后依据评价标准诊断、反思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 , 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深刻思考、理解和把握 , 促进教学研究重点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好学足” 。
同时 , 建立系统的课程思维 , 关注教学评的一致性 , 以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标准为工具 , 建构和应用区域“一核二层四环节”课堂教学改进模式 , 持续推进“素养表征—标准导向—反思改进—监测评价”为四个循环优化环节 , 推动区域全学科教师关注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 通过区域、学区和学校三级联动教研全覆盖路径 , 同时加强学校教学视导和学科课堂教学改进指导 。 2021年“双减”工作启动以来 , 朝阳区视导学校覆盖率超过60% , 教研员下校听课6000余节 , 有效促进了区域教师教学专业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
开展专项研究 , 提升专业化水平
以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和专业指导为主题 , 朝阳区教科院深入开展专项研究 , 以项目推动问题解决和教研成果创生 。
国家级教学成果推广应用 。 为促进区域基础教育整体提质增效 , 朝阳区教科院立足“马芯兰小学数学教学法”和“小学数字化教学的实践探索”两项区域本土国家级教学成果 , 借鉴三项区外成果 , 建构了“课程建设-教学改进-质量评价-信息化支撑”的结构化四元研究格局 , 形成以国家级成果推广应用为核心 , 以基地校为依托 , 辐射带动区域内更广泛的学校(特别是薄弱区域和薄弱学校) , 形成变革、改进的长效工作格局 。 通过发挥成果推广与应用工作的专业引擎作用 , 实现优质资源互通 , 促进区域教育体系的整体优化与高质量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