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警惕!班主任沟通中容易忽视的“语言暴力”( 三 )


例如:一个学生一星期内迟到了三次 , 老师对该学生进行教育 。 首先 , 客观地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这个星期你曾经迟到了三次” , 而不是带有情绪化地说你看看你都迟到了几次了?”
其次 , 表达自己的感受:“你的行为违犯了学校的规则 , 影响了自己的学习 , 我感到很不快乐 。 ”然后说出自己的需要和请求:“请你以后按时到校 。 ”对于经常犯错误的学生 , 教师很容易构成刻板印象 , 但如果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 , 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影响还可以让老师看到学生的进步 , 进而鼓励学生 , 让他们变成最好的自己 。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经过反复掂量和深思熟虑 , 凡是内容空洞、枯燥乏味、生搬硬套以及大动肝火、神经过敏的话 , 都是有碍于创造条件使学生树立信念的过程正常进行 。 ”所以老师的语言 , 特别是课堂语言 , 都应该是经过思考的 , 而不是带情绪或逞一时口舌之快 , 说出一些负面的话 。 希望每一位老师都能通过诚实地表达自己 , 而不批评、指责;关切地倾听他人 , 而不解读为批评和指责的模式 , 并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的处事方式 , 用行动关心每一位学生 , 重获教育的热情 。
专家观点
让非暴力沟通成为师生对话的桥梁

现代教育|警惕!班主任沟通中容易忽视的“语言暴力”
文章图片

王瑞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青少年处在发展关键期 ,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他人 , 一言一行都具有重要意义 。 教师语言不仅是信息传递工具 , 更是情感态度的外化符号 , 具有较强的暗示性、示范性 , 决定着师生互动质量及教育效果 。
近年来教师体罚现象逐渐减少 , 语言惩戒现象却逐渐增多 。 尤其在小学阶段 , 由于小学生认识问题局限 , 行为习惯、规则意识处于养成期 , 教育中教师往往通过语言惩戒来履行职责 , 纠正学生不当行为 , 大部分出发点是好的 , 但也存在教育观念、语言表达偏差等现象 , 导致“语言暴力”频发 。 小学生心理承受和调适能力弱 , 语言暴力如同隐性伤害利器 , 易引发自尊受挫、自卑敏感等消极心理效应 , 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及身心健康发展 。
那么教师容易忽视的语言暴力到底有哪些呢?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研究指出 , 信息传播既依赖语言 , 也依赖语气语调、表情动作 。 因此 , 语言暴力既包括显性、指向明确、讽刺性语言 , 如侮辱谩骂、贬低嫌弃、指责呵斥、埋怨批评、消极断定、话语霸权、当众揭短、讽刺嘲笑等过激类语言 , 漠视学生人格尊严 , 甚至引起心理创伤;也包括隐性、没有明确指向的冷暴力语言 , 包括不管不问 , 视而不见 , 敷衍了事 , 对话中没有任何眼神交流 , 身体距离远 , 语气语调具有否定性、攻击性等 , 同样具有较强杀伤力 , 造成学生恐惧、紧张、自责等负性心理 , 影响其自我效能感、校园归属感及师生关系 , 百弊而无一利 。
教育过程中的语言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育方式 , 是开启师生互动对话的坚实基础 。 青少年的思想、态度、价值观是在人际互动中不断形成的 , 有效沟通对学生的情绪、行为、自我概念和学习成绩等方面都会产生促进作用 , 而不良沟通则会成为学生问题行为的推手 , 因此 , 提升沟通能力是广大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 。
师生沟通是一种教育艺术 , 首先教师应具备积极的育人理念:积极开放 , 以发展眼光看待 , 聚焦可塑性而不仅仅关注犯错;尊重理解 , 不用同一标准要求所有人;关爱同理 , 不因局部不足否定整体 , 随意给学生贴标签 , 站在学生立场了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