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清北毕业生不出国了!七成抢着进国企,大厂30万年薪招不到人( 二 )



留在北上广或者回家当公务员 , 这个看上去不会是太多清北毕业生纠结的选择 , 也在这几年变得十分普遍 。
今年研三的北大学生林岚(化名)是其中一员 。 选择体制内 , 不一定是体制外的工作难寻 。 而是工作选择太多 , 需要抉择 。
当事人眼中的烦恼 , 在外人眼中是一种幸福 。 林岚表示 , 和周围大多数同学一样 , 他们平均争取到了3个offer , 其中不乏有互联网公司开出不错的报酬 。但她认为 , 当下的环境中 , 好的报酬如同暂时的“幻象” 。 “还是看长期的发展会怎么样吧 。 ”林岚表示 。
由于经济环境变迁 , 十多年前 , 曾诱惑名无数名校学子的外资企业 , 以及当下经常开出丰厚报价的互联网与金融机构 , 由于待遇与工作压力几乎成正比 , 比较下来 , 似乎也不太“香” 。
因此 , 仅看就业导向居多的清北硕士的就业行业 , 尽管计算机与金融这两个“多金”领域依然占了很大的流向比例 。但具体的求职决策中 , 更多的是争取政策性银行、“四大行”与国企技术部门的岗位机会的人 。

这些清北学生 , 同当下的所有年轻人一样 ,“卷怕了” 。“955”——朝九晚五有双休 , 一个再寻常不过的工作周期 。 伴随着就业市场的耳濡目染 , 成为藏在图书馆与宿舍话语里的校园传说 , 以及影响择业的重要因子 。而什么是“用功读书后收获的好日子” , 变成了更多元的定义 。 “稳定”与“不累”是其中快速兴起的一员 。
清北人的择业观 , 面临的不再是努力读书、进入四大、成为白领这么简单的叙事 , 而需要在当下环境的综合评估中 , 找到工作-生活-待遇平衡的新故事 。
清北人逃离广州 , 考虑上海
更新自己的就业观 , 地域的选择调整也是重要的一项 。近十年 , 北京对于清北人就业的吸引力有所下降 。 有媒体提出了“留京率”的说法 。其中 , 清北本科就业的“留京率” , 可以用“猛烈下滑”来形容 。 到目前 , 清北本科毕业生的北京就业比例不到两成 , 属于小众流向 。
当然 , 前文提到 , “清北本”的主旋律并不是就业 , 在整体基数不大的情况下 , 每年的“留京率”也可能变动较大 。
比如 , 北京大学公布了2021届本科生的留京就业比例 。 但数据同比往年差异较大 。 考虑到统计口径的变化 , 这一数据我们暂不参考 。

仅看以就业为主要导向的清北硕士生 , 他们的就业地域中 , 一个共同的趋势是对广东的兴趣下降 。 同比五届前 , 比例下降明显 。 取而代之的是上海 。
随着上海落户优待政策的高调推行 , 清北学生的抢人大战中 , 他们优势尽显 。 上海在疫情之下保持的防疫能力与口碑 , 也带来了助推 。
而关于留在北京 , 还是回到其他城市 , 清北学生的选择出现了分歧 。 更多的清华学生逃向了北上广外的其他城市扎根 。 而北大学子 , 至少在硕士阶段 , 仍有近一半选择了北京就业 。
体制内的围城里 , 清北人会甘心吗
市场环境多变 , 这是一个促进毕业生观念变化的重要外因 。一项2021年12月底进行的疫情与社会心态调查显示 , 对未来整体经济和自我发展更保持乐观的职业群体 , 是公务系统与国有企业的从业者 。有意思的是 , 他们与学生群体的选择差距最大 , 后者的乐观度是相对最低的 。
从这个角度来看 , 从学生身份转向体制内就业 , 分明就是弯道超车 。

当然 , 体制内的生活 , 通常被相信拥有不错的前景 。 但实际体验 , 因部门、因地区、因岗位不同 , 有个中差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