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河|成都高新滨河学校:发挥九年一贯制优势减负提质

■落实“双减”政策 聚焦高效课堂
四川省成都高新滨河学校(以下简称“滨河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 。 学校发挥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制优势 , 整体规划“双减”背景下学生九年的发展 , 让学生健康发展、快乐发展、充实发展 。
长期以来 , 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不下来 ,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初中择校和高中升学的压力 。 “双减”政策实施后 , 很多家长内心还是忐忑不安 。 而九年一贯制学校 , 学生没有“小升初”的压力 , 同时学校向家长宣讲成都市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的政策 , 学校以综合素质而不以分数为唯一标准向优质普通高中推荐生源的做法 , 减轻了家长对高中升学的焦虑感 。 所以 , 无论是一至六年级的家长 , 还是七至九年级的家长 , 都对学校实施的“双减”措施持支持态度 。
课程同构 , 让发展可持续
无论课堂质量还是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 , 都离不开高品质的课程 。 滨河学校在进行课程建设的实践中 , 不单单着眼于学生小学六年或初中三年的发展 , 而是着眼于学生义务教育阶段九年的发展来设计课程 , 让课程规划和学生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 。
滨河学校对课程进行整体规划 , 从“真知识”“真能力”“真品格”三个项目 , 从“敬天地之真”“敬人事之善”“敬生命之美”三个维度 , 对一至三年级、四至六年级、七至九年级三个学段提出了明确具体的目标 。 学校在进行“敬善”语文学科课程建设中 , 也从“听、说、读、写、趣、思、冶”七个维度 , 分低、高两个阶梯目标对学生九年的发展进行规划 。 学校在设计特色课程——“行天下”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时 , 分别设计了一、二年级的“丽行天下”课程 , 三、四年级的“礼行天下”课程 , 五、六年级的“理行天下”课程 , 七至九年级的“力行天下”课程 。
课改互通 , 让质量有提升
通过对全国各种形式课堂的研究、对比 , 滨河学校最终确定一至六年级通过推进“自导式”课堂改革为推进“双减”工作立柱架梁 。 滨河学校先后4次到外校取经 , 邀请专家到校培训教师 , 召开专题研究会8次 , 深入课堂具体指导 。 滨河学校有100余位教师参与课改 , 他们在研究中实践 , 在实践中研究 ,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滨河“自导式”教学 , 如:课前强调“四必”(课前必预学、预学必检测、检测必统计、统计必运用);课中紧扣“两问”(核心问题架构课堂环节、延伸问题导向深度学习);作业指向“三小”(通过课前预习小检测明学情、通过课中小练习纠偏差、通过课后小作业固学识) 。 课前“四必”、课中“两问”、作业“三小”等举措 , 目标均指向“双减”下的课堂减负提质 。
为了让一至六年级的课堂改革能够延续 , 滨河学校七至九年级引进了基于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精准提升教学质量实验项目” 。 “自导式”教学和“精准提升教学质量实验项目”一脉相承 , 前者更多的是基于问题的个性化教学 , 后者更多的是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教学 。 两项课堂改革相辅相成、相互融通、相互呼应 。
师资共享 , 让兴趣尽发展
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单设小学、单设初中相比 , 最大优势就是师资可统筹调配 。 如何在落实“双减”中发挥这一优势?滨河学校在课后服务课程设置中 , 打通中小学的壁垒 , 让小学、初中教师资源共享 。 如初中历史教师程丽萍在小学开设了“奇妙博物馆”趣味历史课后服务课程 , 初中政治教师李亭亭在小学开设了“自然与社会”环保类课后服务课程 , 小学教师姚青青在初中开设了“我会说俄语”外语课后服务课程……这些课后服务课程能够在小学、初中顺利开设 , 都得益于九年一贯制学校师资能够共享的优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