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柳袁照:有些老师一辈子进步不大,可能责任在校长

正文共1700字 , 阅读时间5分钟
来源:柳袁照

职称|柳袁照:有些老师一辈子进步不大,可能责任在校长
文章图片

做老师不一定都做得成功 , 做老师要做成一个好老师 , 才不亏了老师这个职业 。 这个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 , 是守护孩子灵魂的职业 。
最近 ,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在《中国教师报》发表文章《为何有些教师一辈子都没有明显进步?》 , 不少媒体转载 , 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 做老师一辈子没有进步 , 显然不是好老师了 。 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好老师是不分年龄 , 有的年轻老师是好老师 , 有的老教师不是好老师 。 由此不妨拓展思考:有些职称高的老师不一定是真正的好老师 , 职称是受诸多因素影响 , 不足以真实的、全面的反应教师素质、能力、态度等情况 。 有时职称低的老师反而是好老师 , 不过这只是相对而言 。
现实确实是这样 , 不少学校中都是青年老师挑大梁 。 有些教师 , 很年轻 , 工作年限不长 , 进步很快、提高很快 , 这一群人会让学校呈现朝阳般的欣欣向荣的状态 。 相反 , 有些学校有历史、老教师多 , 有些老教师一辈子进步不大 , 又摆老资格 , 暮气沉沉 , 又“老教师尊严” , 这样的学校一定是走下坡路 , 这群人在学校相当于“乌云” , 遮住了阳光 , 这个“阳光”就是学校生气勃勃的精神面貌 。
可见 , 老教师的样子很重要 , 因为一个老教师是一棵树 , 这棵树是有岁月的树 , 自然长得高大 , 一群老教师就是一个大树林 , 假如一辈子没有进步的老教师多 , 等于病树、歪树多 , 树林迟早会毁了、废了 。 护林人一定不会等闲视之 。
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呢?这是什么原因?王殿军校长认为 , 除了有自身起点、个人潜质方面的原因 , 更重要的因素在于是否善于反思 。 教师的职业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教师更应该懂得反思、善于反思 。 王校长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师应该从特定的方面做反思 , 同时指出了反思型教师应具备的特点 。 十分有道理 , 我这里不再赘述 。 我只是要追问:这些做了一辈子老师的人 ,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 除了自身的原因? “护林人”在哪里?怎么能容忍这种现象存在?
王校长善于观察、归纳、总结 , 认为不善于反思的教师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自以为是、骄傲自大的人;第二种是对自我要求较低 , 不求上进 , 没有远大理想 , “及格万岁”;第三种是认知水平不够高 , 不懂得该如何反思 , 总是跳不出自己的逻辑 , 看上去很努力 , 却总是找不准努力的方向 。 我以为除了教师管理的机制、体制的弊端之外 , 校长的原因是一个重要因素 。 校长自身工作欠缺、工作不到位 , 包括校长本身不是一个反思型校长 , 不懂反思 , 不懂职业特点决定校长首先要反思 , 要带领教师反思 , 即以身作则要善于反思 。
假如一所学校 , 遇到了一个不善于反思的校长 , 这所学校 , 往往自以为是 , 凭经验管理、做事 , 坐井观天 , 或者机械地完全按照上级布置工作 , 死板 , 没有活力 , 缺乏创新精神 。 有些校长做了许多年校长 , 八年十年 , 甚至更多时间 , 不能说做校长一辈子没有进步 , 至少可以说做校长半辈子没有进步 。 一所学校遇到这样的校长 , 这所学校基本废了 。 上级部门也看到这个问题 , 会把他调动岗位 , 常常是换一所学校 , 换了学校 , 又坏了另一所学校 , 如果是从优质学校换到相对薄弱学校去 , 更是对薄弱学校雪上加霜 。
还有一种校长比较“自私” , 只顾自己 , 不顾别人 , 只扫自己门前雪 。 尽管自己可能是一个反思型的老师 , 可是他对老师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 也不提醒 , 反思不反思一个样 。 没有建立起学校的“反思性文化” , 老师不善于反思 , 包括老教师、青年教师 , 根源在校长 。 校长代表学校 , 学校没有这个规定 , 有些人“偷懒”不做 , 是理所当然的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