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焦虑的家长困在培训班:我如何做才能成为合格的父母?( 二 )


报名的家长中男性不多 。 从事IT工作的爸爸是其中的一个 , 他发现自己不会哄孩子 , 女儿不愿意和自己说心里话 。 而有的家庭 , 爸爸常年在外打工 , 只能通过每天打电话和孩子交流 , 孩子每次接电话时都不情愿 , 但又会在家里念叨“爸爸是为了工作不能回家 , 不是不要我们” 。
培训班里青春期孩子的家长最多 。 有的孩子叛逆 , 逐渐开始厌学 , 甚至长期辍学在家 。 其中有些学员的孩子已经被确诊患上精神疾病 , 并开始治疗 。 这些家长不知道面对被疾病困扰 , 敏感脆弱的孩子该怎么办 。 有些父母在孩子精神出现问题之后 , 自己也开始接受心理咨询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的医生司徒明镜是亲子沟通训练营的老师之一 。 她有10多年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临床经验 。 她发现这两年因为情绪问题前来就诊的患者占据了门诊人数的三分之二 。
前来就诊的家长和孩子常常会提到情绪的变化是从居家上网课开始 , 这和她看过的国外研究结论相似 , 儿童青少年情绪问题在疫情之后出现了拐点 , 发生率在升高 。
随着情绪问题的出现 , 司徒明镜发现 , 这两年家庭教育培训市场“发展速度也有点快” 。 在她看来 , 这种快速发展 , 一方面代表了大家都很重视教育问题 , 另一方面 , 也加大了家长分辨的难度 , 良莠不齐的培训班需要一些规范 。
培训
叶琳参加过很多次这样的培训课程 , 但是最终也没有如愿让孩子回到学校 。
这一次训练营开课前 , 叶琳在孩子卧室里翻出没用完的本子 , 上面写着从小到大 , 她和孩子建立的规则 。 如何做作业、写字、玩游戏、做家务 , 放寒暑假还要立单独的规则 。 她和孩子还会在写下协议之后 , 签上各自的名字 。 最终 , 这些规则都没有发挥作用 。
最开始 , 她跟电子产品作斗争 。 她在一个音频平台上听到有家长分享 , 小孩喜欢上网 , 可以限制网速 , 或是把手机换成旧手机 , 影响孩子的游戏体验 。 她套用这个办法 , 但有时候网络限速太明显 , 孩子就会冲出来找她理论 。 叶琳丈夫还为了让孩子少看电视 , 把电源线藏起来 , 最后为了争夺电源线 , 父子俩会大打出手 。
她在网上看到专家们都说 , 孩子不能被指责、批评、打骂 , 家长需要鼓励孩子 , 夸奖孩子 , 看到孩子的优点 。 她就在网上搜来鼓励的语言 , 写在便利条上 , 贴在家里的各个角落 , 厕所里也贴着“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 叶琳每天拿着“放大镜”寻找孩子身上的优点 。 孩子没有熬夜 , 她就夸他“时间管理能力提高了”;吃饭由一日一顿 , 偶尔变得规律一下 , 就说儿子是个“爱惜身体的好孩子”;看见孩子煎牛排 , 就夸他动手能力强 。
孩子并不理睬她 , 叶琳时常感觉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唱着独角戏 。
叶琳还记得不过5年前 , 她看到相关的培训和文章强调的还是惩罚教育 。 网上的老师说小孩如果有对家长吼叫或动手的行为 , 就必须制止 , 让小孩去罚站、罚跪 , 几岁就惩罚几分钟 。 叶琳印象最深的是 , 当年儿子10岁 , 她每天会在孩子身上挑错 , 孩子只要一犯错就被罚面壁思过10分钟 。
她有时也会做一些让步 。 有一次 , 听说成都一家机构的“让孩子树立理想志向”线下课 , 可以测试出孩子潜在能力 , 提前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 。 她把儿子骗去现场 , 作为交换 , 允许孩子上课时把手机带进去 。 课程结束 , 孩子继续回家玩游戏 。
让她高兴的是 , 在她的鼓励和催促下 , 孩子回过一次学校 , 条件是要在他卧室里配置一台电脑 。 叶琳没有办法 , 向身边人和网络上的老师们求救 , 大家意见也各不相同 。 最后她去亲戚家搬来一台二手电脑 , “我太想让孩子上学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