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焦点访谈:“双减”一学期 效果如何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这个学期是“双减”政策实施以来的第一个学期。那么,这几个月的效果如何呢?大家直观的感受可能就是,孩子们不用那么早上学了,家庭作业少了,课后服务的种类增加了,在户外活动的时间也多了,培训班上得少了,家长的焦虑也缓解了……用一句概括,就是“双减”工作正扎实推动,落实落地。《焦点访谈》采访人员近日就走进了一所小学,体验了一下“双减”后的变化。

中关村|焦点访谈:“双减”一学期 效果如何
文章插图

早上7:45左右,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的同学们已经陆续来到学校,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
“双减”政策已经实施了整整一个学期。过去,8点上课,同学们一到学校,就得翻开书本准备上课。这个学期北京市的小学统一改为8:20上课,同学们早上来到学校,可以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时值隆冬季节,操场上却很热闹,到处都可以看到同学们活动的身影。早上8:20,欢闹的校园恢复了平静。
“双减”政策针对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简单说,一是减轻学生不合理的作业负担,二是减轻校外培训负担,要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校园内学好该学的知识,在校园内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同样的校园,这个学期,老师们的教学、同学们的学习状态,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中关村|焦点访谈:“双减”一学期 效果如何
文章插图

中关村|焦点访谈:“双减”一学期 效果如何】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数学教师孙晓波说:“以前的授课方式都是老师讲得比较多,学生听得比较多。现在‘双减’下的课堂更高效了,我们为孩子创设核心活动,让孩子们先独立思考,对问题有自己的一些原发的想法。出问题的部分往往是孩子们遇到困难的地方,对他来说是解决起来有难度的地方,我们会把这些全都暴露在孩子的面前,让他们通过交流,知道对为什么对、错为什么错,这样的一个课堂,孩子们掌握知识、学习能力都能够得到提升。”
“双减”政策实施后,课堂是减负增效的“主阵地”。同学们学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难题,都要尽可能在课堂上解决。40分钟的一节课,老师们用30分钟进行教学,用10分钟进行巩固练习。
孙晓波说:“通过这10分钟练习,能对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有一个很好巩固,对于老师来说,也能够通过这10分钟练习的环节,去了解每个孩子在这节课上掌握得怎么样,方便老师有针对性的辅导。”

中关村|焦点访谈:“双减”一学期 效果如何
文章插图

“双减”政策实施后,根据教育部要求,学校更加注重强化教学管理、教研备课、教学评价,精准分析学生情况,改进了教学方式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双减”政策刚出台的时候,孩子们的学业是家长最担心的。作业不回家,过去的题海战术不见了,孩子们能掌握得了必要的学科知识吗?
孙晓波说:“以前可能是一本练习册,从头做到尾。‘双减’以来,虽然作业数量减少下来了,但是它的质量是提升上来的,每一道作业都是老师们精心研究,才给孩子们进行布置的。”

中关村|焦点访谈:“双减”一学期 效果如何
文章插图

据教育部统计,落实“双减”的第一个学期,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控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在更高效的学习环境里,让同学们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习能力,学会解决问题和难题,是“双减”政策实施后,学校在减法中做的加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