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在《十三邀》节目的第六季 , 许知远对话教师兼作家黄灯 , 探讨了黄灯眼中三代二本学生截然不同命运 。 从靠读书改变的“天之骄子” 70后 , 到努力可以改变命运的 80后 , 再到现实竞争残酷的90后 , 二本学生生存环境的改变 , 体现了“市场化教育”边际收益日益减少的趋势 。 此外 , 二本学生的生存困境也与家庭情况、父母教育观念息息相关 。 作为教育者 , 黄灯希望能够通过文学 , 给这些学生带来一些观念上的改变 , 让他们仍然有勇气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
支持外滩君 , 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 , 从此“不失联” 。
文丨吴仲豪 编丨Luna
不久前 , 《十三邀》节目中许知远对话 黄灯 , 聚焦 中国“二本学生”的探讨引起许多人关注 。
文章图片
作为一档知识分子对谈节目 , 80后北大毕业生许知远的“精英身份”这次显然没有派上太大用场 。
这期节目可能是有史以来 , 许老师发表言论最少的一期 , 对谈最少的一期 , 以及是以最接地气的方式(喝糖水)结尾的一期 。
颇具玩味的还有一幕 , 许知远被邀请在黄灯老师的导师课上发言 , 面对围坐一圈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 , 外滩君能感受到他些微的不自在和“无话可说”(对比“许知远对话刘擎”) 。
文章图片
许知远的这种“失语”境地 , 外滩君将其看作整个中国对“二本(及专科)”学生及其命运遭际“失语”的缩影 。
尽管节目在一开始引用了一组大数据来强调我们为什么要关注“二本学生”:2020年 , 高考人数约为1071万人 , “一本”院校共录取约195万人 , “二本”和专科类院校共录取771万人 。
尽管节目还采访了不少黄灯的“二本”学生(还有现在的专科学生) , 镜头闪现了他们的出租屋、他们的聚会、他们的导师课 。
但这更像是一种远距离的样本式观察 。
最触动外滩君内心的描述 , 还是出现在黄灯老师的书中(《我的二本学生》):
“那时候 , 我整天看镜子 , 看自己还是不是个人”
“我一路走过来 , 辛苦得要死 , 还不如死在路上”
“我一想到通过自己的努力 , 还不一定成功 , 就绝望得想哭”
……
文章图片
在近30年的时间里 , 黄灯先后作为“二本”学生的亲历者、观察者、教育者 , 双重视角对比了70、80、90三代“二本”学生在社会发展中的教育历程和命运 , 在她的笔下 , 他们不是数字积累而成的数据 , 而是值得深思的显现在群体共同命运中的个体发展史 。
从1992到2019 ,
三代“二本”学生教育命运的对比
1992年 , 出身湖南农村的黄灯考入 岳阳大学——一所当时的大专 , 排名可看作今天的“二本”院校 , 在1995年毕业之后服从国家分配 , 进入一家国营纺织厂工作 。
文章图片
那时的黄灯“享受”着教育带来的改变——读大学让她从农村出身一变而成为国家的“干部”身份 , 工作单位的工薪和单位宿舍让她在生活上没有忧愁 , 作为文学青年 , 她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到阅读和文学中 。
推荐阅读
- 招聘|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
- 教师|北大韦神“真实处境”跌下神坛,学生退课,班级人数不到10人
- 安徽|海南一大学生不知安徽省会,连猜两个都不对,直接“得罪”两个省
- 考研|“考研初试第三被刷,只因没提前联系导师”,知情人道出其中实情
- 基础教育|又一“铁饭碗”招聘,工作稳定福利好,有望拿50万安家费和补贴
- 考试|“考第一请吃海底捞”,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感叹:是给自己挖坑
- 教育部|终于轮到高中生“减负”了,教学进度将大幅调整,教育部已有通知
- 质量|学校有规模,教育才有质量,解决乡村“麻雀小学”问题,刻不容缓
- 讲座|贺昌中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举办“以美育人”高峰论坛
- 教育部|吕梁市教育局通知: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