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从“天之骄子”到“宅家躺平”,教育还能拯救“陨落”的二本学生吗?( 四 )


而他们走上社会 , 开始职业生涯 , 现实的残酷还会进一步碾压他们 , “不通人情世故”的性格让他们不得不放弃原本有好的职业发展和经济收获的工作 。
当他们面临梦想和现实的纠葛 , 往往为了家庭生存、为了减轻父母负担 , 他们放弃了考研、放弃了文学 , 尽自己所能地成为“顶梁柱” 。
但也许他们向现实的妥协不能被看作为失败 , 因为在二本学生的自述中 , 他们没有因为父母看守缺失在追逐感官刺激中意外丧生 , 没有因为缺少父母的管教成为村里的“烂仔” , 没有因为道德缺失沦为逾矩的罪犯 , 都已经是“幸运” 。

许知远|从“天之骄子”到“宅家躺平”,教育还能拯救“陨落”的二本学生吗?
文章图片

对于受制于“农村、贫困、留守儿童身份”的“二本”学生来说 , 他们成长中的负面、消极、痛苦的经历 , 决然是“人生的阻碍”吗?
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家庭出身 , 在黄灯老师看来 ,“能不能正视自己的生活经验 , 能不能直面自己 , 能不能和真实的生命体验打通 , 是决定年轻人是否产生力量的关键” 。
在黄灯老师的学生中 , 确实有这样一个学生 , 她咀嚼生命的痛楚 , 用文学消解其中的伤害 , 最终用写作的方式 , 完成了教育对自己的某种“救赎” , 她的故事我们放到下面来讲 。
好的教育就是向命运的突围
在黄灯老师对“二本”学生的命运进行观察、分析时发现 , 大学老师才是最能感知到中国应试教育“硬伤”和“后遗症”的人群 。
在黄灯看来 , 高考前的应试教育以排名和激烈竞争为特征 , 让学生没有个人发展的空间 , 而到了市场化教育时代 , 就业导向使得大学越来越像“职业院校” , 职业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实习经验挤压着个体去探索自己兴趣 。
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 , 都没能做到让学生充分地找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 相反他们陷入巨大的迷茫中 。
在现有教育体制下 , 如何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这是黄灯一直在思考和实践的 。 她想到了自己在面临人生第一次转折时发挥巨大作用的因素—— 文学、阅读和写作 。

许知远|从“天之骄子”到“宅家躺平”,教育还能拯救“陨落”的二本学生吗?
文章图片

热爱文学和写作的黄灯 , 在繁重枯燥的教学大纲之外 , 试图重新通过文学建立教育之于教师和学生的意义 。
在她的 文学史课堂上 , 她试图剔除掉应试的痕迹 , 将对文学史的体察引入学生的现实感知 , 培养他们的学术思维 , 这种综合的学术思维训练将会帮助学生在日后进入社会 , 开始职业生涯时 , 更能发挥自己的潜能 。
她创设的 导师制脱离了分数等功利指标 , 单纯地实践“文学对学生的滋养” , 通过学生的自愿参与 , 完成纯粹的对文学的分析、探讨和追求 。
她与学生建立了非常特殊的亲密联系 , 通过写作了解他们隐秘的内心、他们的家庭、他们最不为人知却也渴望被人理解的命运遭际 。
学生呈现的内心剖白让她更确定了自己的方向——许多学生提到了童年时偶尔得到的几本书、乡村图书馆对他们的切实帮助 , 正是阅读和文学 , 帮助他们走出来内心的困惑 , 也帮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充盈 。
如果说压在“二本”学生身上的贫困家庭、留守儿童身份、不良亲子关系、日益增长的生存压力都是生命对他们的“围堵”的话 , 那在艰难的生存突围中 ,文学曾经打开了他们生命的另一扇窗口 。
正如在《十三邀》中出镜的学生 , 在黄灯老师导师课的鼓舞下 , 她写下了《我的母亲 , 是2800块买来的越南新娘》 , 随后在主流媒体上发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