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复旦事件”后,在美国端7年盘子的数学天才,为何屡次被提起?


数学|“复旦事件”后,在美国端7年盘子的数学天才,为何屡次被提起?
文章图片
数学|“复旦事件”后,在美国端7年盘子的数学天才,为何屡次被提起?
文章图片
数学|“复旦事件”后,在美国端7年盘子的数学天才,为何屡次被提起?
文章图片
数学|“复旦事件”后,在美国端7年盘子的数学天才,为何屡次被提起?
文章图片
数学|“复旦事件”后,在美国端7年盘子的数学天才,为何屡次被提起?
文章图片
数学|“复旦事件”后,在美国端7年盘子的数学天才,为何屡次被提起?
文章图片
数学|“复旦事件”后,在美国端7年盘子的数学天才,为何屡次被提起?
文章图片


6月7日 , 上海复旦大学发生了一桩骇人听闻的命案 。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党委书记王永珍惨遭杀害 , 凶手是同院系的青年研究员、海归博士姜文华 。 在此之前 , 王永珍曾代表学校 , 宣布姜文华被解聘 。 被捕后 , 民警现场对姜文华进行初步审讯 , 姜文华对杀人动机给出的解释是:“受到了很多陷害 , 受到了很多恶劣的待遇 。 ”
●姜文华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 网上众说纷纭、观点嘈杂 , 很多人将姜文华塑造成了一个被制度压迫、奋起反抗的“老实人” 。 背后的真相究竟如何 , 还需等待警方公布权威的调查结果 。 但有一个事实不可否认 , 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谴责学术界的不良现象:官本位、潜规则挤压人才;学术让位官术 , 钻营取代钻研;论文数量第一 , 质量百名开外……种种乱象 , 已令本该清净的学术净土污浊不堪 。 而这次的姜文华事件 , 让我们不由想到了另一个搞数学的张益唐 。
●张益唐
同样毕业于国内一流大学 , 同样留学美国 , 同样是数学博士 , 就连在学术道路上的坎坷经历都颇为相似 。 但这样的两个人 , 却最终走向了完全相反的人生 。 1、《十万个为什么》带他走进数学世界
1955年 , 张益唐出生于上海 。 父母亲都是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 , 因工作原因搬到北京 , 张益唐则跟随外婆在上海生活 。
●张益唐全家福
8岁时 , 张益唐用攒了两个月的零花钱——六毛五分——买下了《十万个为什么》中的第八册《数学》 , 这大概是他第一次正式接触这门学问 。 之后 , 他又先后买下了第七册《动物》和第六册《地质地理》 , 三本书认真看完 , 他发现自己还是对数学最有兴趣 。 幼小的心灵从此埋下了一粒种子 , 他为此付出了长达一生的热爱 。 1978年 , 张益唐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 , 他在这里取得了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 , 并以优异的成绩和卓越的数学天赋 , 获得了去美国深造的机会 。
●北京大学数学系八二级研究生毕业留念(二排左二为张益唐)
来美之后 , 张益唐进入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 师从中国台湾代数专家莫宗坚 。 他勤奋好学 , 刻苦钻研 , 仅用了两年的时间 , 便完成了博士论文 。 然而正是这篇论文 , 让张益唐和导师莫宗坚反目成仇 。 2、数学天才 , 沦为学术界笑柄
天才往往不甘平庸 。 怀着远大的理想 , 张益唐选择了世界著名难题“雅可比猜想”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 。 “雅可比猜想”于1939年被提出 , 是数学领域最难攻克的“灾难性问题”之一 , 大多数数学家都不愿涉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