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双减后考试指挥棒会有变化吗?专家:除了考试还要改革招生( 二 )


尽管在采访中,这些家长也坦言,过程性评价、等级赋分等方式给予孩子成长“容错率”,告别了“一考定终身”可能带来的误差,但是,他们还在等待,还在观望,观望着未来是否要随时把学习的担子给孩子“压”回来 。
减的是学生负担,应该“加”的是课堂学习质量
对于这些家长的担忧,教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表示理解,但是他认为,应该首先看到学校教育发生的可喜变化,并明白这些变化的意义所在 。“此前校外培训无序发展给学生带来的沉重负担毋庸赘述,同学们可以说是身心俱疲 。今天国家提出‘双减’,主要是减掉沉重的课业负担,同时,让校内教育质量再上新台阶,确保孩子们把省下来的时间精力用在最值得的地方,也让家长放心 。”顾明远说 。
他认为,这是改革发展的必经阶段 。“如果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高了,孩子们在校内就学懂学会了,同时,分层教学又让孩子们各有发挥空间,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了,家长们还需要对他们的未来放心不下吗?还需要一步步为他们制定计划吗?”顾明远说 。他建议家长们转变观念,家庭教育以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为主 。
北京市特级教师、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何郁同样认为,改革必然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努力提高校内教育质量是未来的方向 。“其实,可以从文件用词的变化看出此前孩子们的负担有多重 。之前我们谈到‘减负’,说的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今天的‘双减’政策,解决的是学生的‘课业负担’ 。可见学生的负担已经不是‘额外的’,而是重到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影响到基础教育质量了 。家长们应该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对学生们来说,‘减负’是迫在眉睫的 。”何郁告诉采访人员 。他认为,减的是学生的负担,但随之应该“加”上去的,是课堂学习质量 。“在学校,要让孩子们在学习上‘吃饱吃足’,在题目上‘练会讲透’,在学校学得越好,家长们就会越放心 。”何郁说 。他建议家长,不要把文化课试卷看得太重,让孩子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全面发展才是良好的教育教学生态 。
完善过程性评价,评价结果要“可感知”
考试评价体系改革关乎着“双减”的效果,如何改,能否打消家长的顾虑和疑惑?不少地方已有近年来改革的新鲜经验 。如上海市推行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评价体系,整个体系由“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学生学习动力指数”“学生学习负担指数”“教师教学方式指数”“学生品德行为指数”等十大指数构成,运行一段时间以来,学生的学习动力、师生关系等都有明显进步 。
然而,采访人员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家长仍对分数有“执念” 。有家长谈到,“分数是最公平的”,担心当前的“过程性评价”、等级赋分等方式可能会导致大家都差不多、拉不开对比度的现象,所以不敢放松对分数的追求 。对此,何郁认为,尽管“过程性评价”着眼于日常表现,但是,“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学习的状态、深度、广度及其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和力量感,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家长肯定看得到,学校当然也看得到 。未来对于‘过程性评价’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使其进一步细化,尽量让它成为一项更加可以‘感知’的评价指标”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谈到这样一个事例:当年清华大学招收赴美留学生时,年轻的钱学森报名参加选拔考试,数学却没有及格 。老师们分析钱学森的数学试卷,发现他是在没有学习微积分的情况下写出的答案,很多解法有独创性,加之别的科目成绩优异,最终依然给了他留美机会 。储朝晖认为,这也是“过程性评价”的一种:从学生的试卷解题中,看出他的潜能 。他认为,未来的“过程性评价”应该朝这个方向发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