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及时雨”

近日 , 我浏览了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大学学科地图丛书” , 这是“一套简明的学科指南” , 包括“经济学与管理学系列”“教育学与心理学系列”“政治学与社会学系列”“法学系列”和“人文学科系列”等若干系列 。 在仔细阅读了其中的一些篇章后 , 我觉得这套书对于现在的中国大学生、研究生 , 真是“及时雨” 。
当今的世界与中国 , 科技经济和社会政治的发展变化可谓“一日千里” , 在这个时代 , 你的衣食住行、生活琐事 , 都离不开日新月异的先进技术制造的工具或产品 。 你要使用它们 , 多少得对它们的原理材质有所了解 。 这可都要涉及数理化生地这些基础科学的“高深学问” , 这是人们无法回避的科学知识 。
这种情况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 还改变了社会的生存方式与治理结构 。 你有点儿余钱 , 得考虑是存在银行 , 还是去买理财产品 , 甚至是直接投资 。 为此 , 你多少得知道些社会、经济如何运行 , 走势如何 。 另外 , 孩子要上大学 , 考什么样的大学 , 填报什么专业 , 这些也不是一目了然的 。 比如 , 你期望孩子将来找个能“专业对口”的高尚职业 , 可是当孩子大学毕业时 , 你所想象的这个好职业已经消失了 , 而且“专业对口”这句话也早就过时了 。
这就是新时代 , 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新生活对人的挑战 。 怎么应对?需要人们多少知晓一些各类不同学科领域的“高深学问” 。 这种学问是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不能完全提供的 。
从2019年起 ,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 , 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普及化”阶段 。 普及化之后的中国高等教育在发展上有什么新趋势?我以为 , 本科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的性质大体还会保留 , 专业教育还要存在 , 但它会适当“淡化” , 而“通识教育”的成分将有所增加 。
“通识教育”或“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立德树人” ,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使人们在急剧变化的世界中能够更好地安身立命 , 为社会与人类作出贡献 。 然而 , 它也有使所有学生接受大学各类学科 , 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应用科学与工程技术等领域基本知识的任务 , 以使学生在经过这些教育后能更好地了解科技进展与社会发展变化的大势 , 使后期的学习能够做出更贴切自己的天赋优势与个性特长的选择 。
“选择”是好的高等学校给学生的一种权利 。 选择的内容包括课程、专业、学科方向、导师 , 甚至转校等 。 但是选择并非易事 , “选择”好比一个人走在一个从未到过的大城市中心 , 这里有七八条马路交叉 , 你不知道自己该往哪条路走 。 这时如果身边有一张地图 , 知道自己要去的地方 , 这个困难就解决了 。
做好“选择”最重要的是知己知彼 。 “知己”就是知道自己应该去哪里 , “知彼”就是知道要去的是个什么地方 , 可以做什么 。 有了地图 , 起码就能做到“知彼”了 。 这套“学科地图”丛书就是为了给走在学习的交叉路口的学生选择途径“引路”用的 。
要做到“知己知彼”并非易事 , 而且“知己”比“知彼”更难 。 其实这两者是互为因果的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只因为你站在自己的“小我”里想问题 , 当然难以自知 。 若你能跳出“自己” , 从“彼方”得到一些反馈 , “知彼”愈多 , “知己”也会相对更清醒些 。 这套丛书就是帮你“知彼”的 , 显然 , 要全读不可能 , 但还是要有大概的“自知之明” , 然后再进行“试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