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气|华东师大校长开学致辞:谨防官气、商气、市侩气被带入校园( 二 )


我们的学校 , 未来要成为新人才、新学术、新科技、新思想的发源地之一 , 成为社会的先进示范 , 而你们需要成为与之相对称的俊杰英才 , 这就是我们光荣而共同的责任 。 明天的社会不是今天社会简单的延长线 , 面向未来的教育 , 就应站在可预见的未来的角度 , 审视我们今天 。
时间观、格局观 , 是区分浑浑噩噩迷失者和自我实现预言者的重大判据 。 “不谋万世者 , 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 , 不足谋一域 。 ”在我们师生共进携手培养俊杰英才的过程中 , 首先需要憧憬明晰什么是未来社会、未来大学、未来人才 , 以明确大概的前进方向 。
未来社会 , 由于人工智能和基因技术的发展 , 劳动生产率极高 , 物质可能极大丰富 。 凡是能够被替代的事情 , 均将由机器代劳 。 那时 , 与机器和技术相容的“超级人类”乐于操控一切 , 却无暇顾及自身和灵魂 , 人格异化和精神空虚就成为潜在的风险 。 与此同时 , 因为无需为生存而劳作 , 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无用人类”会空虚颓废、无事生非 , 极端者甚至冲击社会、破坏规则 , 成为人类的负担或危险 。 为保证社会不被分裂、人类不被异化 , 灵魂得以安放 , 今天我们就要为未来有所准备 , 将来要引导这两类人从事机器无能为力的体育愉悦、梦幻想象、艺术创作、科学发现、外星探索……毫无疑问 , 提升创造力和幸福感悟力 , 就是那时社会可能的刚需 。
未来大学 , 由于学科专业的快速发展、深度交叉融合 , 人为主观的学科区分、壁垒、界限 , 如理工农医经管艺术等门类的边界 , 如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区分 , 将逐步淡化 。 跨学科融合、超学科发展成为主流 。 所有的学习、研究和创造可能都将围绕着理念、问题、工具而开展 , 没有人再愿意在学科专业间挖掘鸿沟而自毁前程 。 科学、工程、艺术三面一体的、交融而成的、不可分割的未来学科 , 将有可能会浮现在人们眼前 。
未来人才 , 多才多艺 , 学贯中西、横跨农工文理 , 不再是一种难见的神奇 。 那时 , 一个杰出的研究者可能三位一体 , 即 , 他/她既是能有所发现的科学家 , 又是一个能改变社会生活、改变世界的工程师 , 更是一个能给人类创造感性美学享受的艺术家 。 那时 , 我们会拥有许多科学艺术多方面突出的精英 , 如同历史上出现过的伽利略、达芬奇、海蒂·拉玛、墨子、朱载堉 , 王贞仪等等 。
有了对未来的大概描述 , 我们同学对进入校园后该如何完善发展自身 , 就有了基本的把握 。 老子说的“道法自然、大制无割” , 马克思所倡导的“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 就是我们师生需要不断共同努力的方向 。 如此 , 在校园里培养出的具有未来意识、未来才能、未来担当的青年俊杰英才 , 就能在毕业后引领未来社会各行各业不断前行 。人的成长 , 除了要关注未来方向 , 也要关注成长过程的一些细节 , 这里特别提及几点 , 强调如下:
中流砥柱 , 而不随波逐流
我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 须谨防官气、商气、市侩气被带入校园 。 大学是培养未来新民的神圣之地 , 你们应该成为社会风气的引领者 , 而不是跟随者 。
每一代人要保持自己独立的生命活力 , 需自己面对和克服困难 , 抵御诱惑和消极影响 。 对百年前、70年前的大学生而言 , 那时时局动荡或者条件艰苦 , 但他们克服困难 , 锻炼出了家国情怀 。 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们而言 , 改革开放之始国门初开 , 他们面对的是舶来的街头文化诱惑和冲击 , 喇叭裤、爆炸头、蛤蟆镜、录音机、迪斯科…… , 他们没有无所适从 , 而是勇敢拼搏 , 成为追求真理、造福国民的新一代 。 而目前来自校外或舶来的并试图影响你们的 , 是消极逃避的“佛系文化”、机场脑残的“粉丝文化”、互怼激进的“网红文化”等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