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探索永远在路上

日前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王建国登上东南大学首届“杰出教学奖”的领奖台 , 他是唯一的“教学成就奖”获得者 。
“杰出成就奖”的评选对象为长期从事一线教学改革、教学建设、教学实践的东南大学教师 。 从教32年来 , 王建国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 , 先后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百余名 , 开设的研究生学位课“现代城市设计方法”一位难求 。
在王建国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下 , 2018年 , “学做融创通合一体——建筑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改革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国际引领 , 实践创新——建筑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一等奖;2021年 , “互喻式学科融通专业教育”获国际建协首届建筑教育创新奖提名奖 。
培养通晓国际规则的“π”型人才
王建国常说 , 东大建筑的辉煌是一代代建筑人接续奋斗的结果 , 他常常感念前辈学人的历史贡献和辛勤付出 。
【国际|教育探索永远在路上】1927年 , 中国现代大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具备完整意义的建筑学科和建筑系在南京诞生了 。 作为中国现代高等建筑教育的摇篮 , 东南大学的建筑教育从创办之初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 当时的创系教师大都从海外学成归来 。 建筑系先后培育出吴良镛、戴念慈、刘光华、郑孝燮、汪坦、陈其宽等一批日后享誉海内外的学界翘楚 。 新中国成立后 , 又培养出齐康、钟训正、戴复东、程泰宁等我国第二代著名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 。
2001年 , 王建国担任东南大学建筑系主任 。 2003年建筑系更名为建筑学院 , 王建国成为首任院长 。 他认为 , 教育要走出象牙塔、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并适应国家改革开放的要求 , 还提出未来建筑的几个发展方向——低碳绿色、数字技术、遗产保护、城市设计和新型城镇化 。
同时 , 东南大学建筑学科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 。 学院坚持推进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 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博雅素质 , 通晓国际规则的“π”型人才 。 王建国经常和同事们讲 , 今天的建筑学子需要同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意识、社会人文的关切和情怀、工程技术素养以及越来越重要的数据素养 。
“与只有一项单一专业技能的‘I’型人才、一专多能的‘T’型人才不同 , ‘π’型人才更加全面 。 ”王建国解释道 , “‘π’型人才是国际先进工程教育最新关注的理念 , ‘π’上面的横指的是广博的学识和综合能力 , 底下有两条‘腿’ 。 一条‘腿’指精湛的专业能力 , 另一条‘腿’是一个‘n’的概念——具有很多相关学科的专业能力 , 这种人才会几条‘腿’同时走路 , ‘腿’与‘腿’之间并行不悖 , 其不同的专业交叉及结合往往能生发出新的创新动能 。 ”
“好好给学生上课 , 是学校里最重要的事”
王建国经常跟青年教师说:“好好给学生上课 , 是学校里最重要的事!”他是这样说的 , 更是这样做的 。
有一次临时出差 , 他一下飞机就直奔学校 , 利用晚上时间给本科生补设计课 。 时任研究生助教林岩说:“那晚 , 我离开工作室的时候已经十点多了 , 王老师还在给同学点评作业 。 ”
王建国经常跟学生们说:“作为建筑师 , 要读万卷书 , 更要行万里路 。 ”学生们曾跟王建国一起到上海新场古镇调研 , 师生一起住在镇上的青年旅舍 。 清晨6点 , 王建国就早早起床 , 阅读关于古镇的文献资料 , 并到镇上实地踏勘 。 8点多大家集合出发调研时 , 王建国已经考察完一圈 , 准备带领同学们再次出发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