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画|儿童言语教育新“法则”

传统的言语教育比较重视言语的获得 , 相应地产生了言语获得理论 , 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言语教育的片面性 , 即只强调如何更有效地“教会”儿童言语 , 而忽略通过言语教育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 笔者认为 , 言语教育不应单纯地为了“教会”儿童说话、识字、阅读和写作 , 而应把它当作开发智力和潜能 , 培养创新创造意识 , 陶冶高尚审美情操的一种手段 。 由此 , 可参考以下儿童言语教育新“法则” 。
口头言语规范化
父母或教师跟孩子交流时 , 要使用规范标准、正确清晰的书面言语 , 避免使用“奶味语言”(儿语)、方言土语或不完整的语言 。 但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理解能力弱 , 总喜欢用上述语言说话 , 以为这样通俗易懂 。 例如把“狗”叫成“汪汪” , 把“喝水”称为“咕咚咕咚” , 把“吃饭”说成“饭饭” 。 这样不仅影响孩子的正确发音 , 还会浪费孩子的时间和精力 , 因为这些语言只能在儿时使用 , 长大后就不再适宜了 。
有人认为“奶味语言”孩子容易接受 , 而规范化的书面语言孩子难以理解 。 其实“汪汪”并不比“狗”容易学 , “喝茶”不见得比“咕咚咕咚”深奥 。 有个老爷爷教半岁的孙女“欣赏音乐” , 两个星期后 , 只要听到欣赏音乐四个字 , 孩子就会去按录音机 , 说明欣赏音乐和听音乐对学说话的孩子来说并无难易之别 , 你教给他什么 , 他就学会什么 。
因此 , 我们应该像对待成人一样同孩子说话 , 注意用正确的发音、正常的语调和规范的语句、语法 , 这对儿童学习正确发音、丰富词汇和促进思维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
书面言语形象化
识字、阅读和写作是书面言语的主要内容 。 在孩子眼里 , 字就是图 , 就是物 , 是由许多线条(笔画)组成的形象 , 而儿童识记形象的能力是非凡的 。 如6个月的婴儿就可以认出妈妈的形象(出现认生现象) , 说话之前就能认出诸如“电灯”“床”“鞋子”等物体 , 且儿童在认人和物时是自然而然的 。
有位父亲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黑板上画了月亮、苹果、鱼、碗等图形 , 同时写上“花朵”“星”“大”等汉字教两岁的孩子认读 。 结果 , 不论是图形 , 还是汉字 , 教两天后孩子都能识记 , 而且孩子根本就没有问哪是汉字 , 哪是图形 。
研究发现 , 儿童识字的特点是先整体后细节 。 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 , 儿童对汉字形状的辨认 , 遵循先整体后局部、先轮廓后内涵的过程 , 即识字总是先感知字的整体 , 然后辨认个别笔画 , 领悟其含义 。 汉字多数是象形字 , 笔画越多、结构越复杂 , 其形象就越丰富 , 儿童的形象记忆就越深刻 。
此外 , 还有一个关于儿童学习书面言语的顺序问题 。 传统观点认为 , 儿童应先识字 , 再阅读 , 然后才学写作 。 但笔者认为 , 有时候可以先教儿童写作、阅读 , 然后再教儿童识字 。 因为写作并不一定要用文字 , 画画或口头也可写作 。 例如 , 让孩子用画画的方式给爷爷、奶奶写信 , 孩子会用稚嫩的笔画出各种形象来 , 然后请孩子读(解释)一下信 , 只要孩子画出来并加以解释 , 不管画得像不像 , 说得好不好 , 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 孩子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
总之 , 书面言语的教育不要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 要根据言语形象特点和儿童思维的形象性灵活进行 。
言语训练游戏化
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 , 在游戏中学习是儿童的一大特点 , 所以 , 把儿童的言语与游戏结合起来 , 就可以激发儿童学习言语的兴趣 , 同时培养儿童愉快的情绪并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 有一位教师在教儿童“聪明”这个词时 , 就采用了游戏法 。 教师说:“小朋友 , 今天我们来玩猜谜语游戏 , 看谁猜得又对又好 。 ”孩子们一听便来了精神 。 于是教师依次出了四个谜语:左一片 , 右一片 , 隔座山头看不见(耳朵);上边毛 , 下边毛 , 中间一颗黑葡萄(眼睛);红门楼 , 白门槛 , 里面坐个胖娃娃(口);小白孩 , 住高楼 , 看不见来摸不着(脑) 。 待孩子猜出来之后 , 教师说:“耳朵、眼睛、口、脑是小朋友身上的四样宝贝 。 ‘聪明’的‘聪’字就是由‘耳’‘眼’‘口’和‘脑’(心)组成 , 表示要多听、多看、多说、多想 , 如果能日日如此 , 月月如此 , 人就会‘聪明’ 。 ”这样的教法生动有趣 , 深受孩子们喜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