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课|教育部强调要开设这门必修课!高校还可以怎么做?

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是高校关注的热点问题 , 有大学研究发现 , 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逐年攀升 , 大一和大三是高发期 。 高校该如何建立相应体系 , 关爱学生心理健康呢?
教育部办公厅于2021年7月23日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 , 强调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 , 每所院校配备至少两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 。
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的压力如果不加缓解 , 可能对学生产生严重影响 , 皮马社区学院梅斯·伊玛德教授有过类似经验 。 她在就读博士期间 , 获悉童年挚友突遭不幸 , 尽管表面强作镇静 , 但精神状态一片混乱 , 学业一度停滞 , 数月后的考试也以失败结束 。
如今 , 伊玛德已经完成病理生理学与生命伦理学专业的博士课程 , 顺利获得学位 , 成为皮马社区学院教授并合作建立了该校教学与学习中心 。 回忆往事 , 伊玛德教授说 , “用专业术语解释 , 噩耗带来的心灵创伤让负面情绪占据了我的大脑 , 减缓了前额皮层的功效 , 极大降低了作决策、解决问题的能力 , 减少了学习热情 , 延缓了(博士)毕业时间 。 ”
有此经历 , 伊玛德教授非常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 , “学校通过教学与学习中心不定期举办讲座并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 , 从我的经验和专业出发 , 我也乐于分享焦虑、压力、(心理)创伤等影响心理健康的科学原理及疏导方法 。 ”她说道 。
01早该完成的工作
2020年 , 迅猛蔓延的疫情影响了社会生活和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 师生的压力、焦虑等情绪随之而来 。 调查机构Hope中心对130所社区学院和72所四年制大学开展调查 , 在19.5万受访学生中 , 接近五分之三表示有过“食物不安全”“居住不安全”甚至“无家可归”的经历 。
不少高校举办了网络讲座、研讨会等 , 缓解师生心理压力 。 伊玛德教授也参与其中 , 课后反馈良好 。 例如 , 一些教师表示了解“精神恍惚”“疲惫”“脱节”等是特殊环境(如疫情导致的居家隔离等)下的正常反应且能通过措施缓解后 , “自己的神经似乎也放松了不少 。 ”学生群体表达了同样的感受 , 一些学生甚至回顾了疫情前自己遇到焦虑和压力的经历 , 理解了有时“疯狂刷剧”等行为并非懒惰而是面对学习或生活压力的应激反应 , “但是自己还可以采取更积极主动的方式缓解压力 , 减少负面影响 。 ”
读到这些积极的反馈信息 , 伊玛德教授既欣慰又遗憾 , 忧虑、焦虑等负面情绪对学生的影响与自己当年的经历非常相似 , “不少高校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部门并配备了咨询教师 , 但学校建设的健康服务体系比较缺乏系统性 , 突如其来的疫情凸显了该缺陷 。 ”2021年1月 , 美国科学、工程和医学国家学院发布报告也强调 , “高校需要从校级层面入手 , 结合各类资源建立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更有效的方式 , 营造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文化 。 ”
“压力、焦虑会损害人对自身能力的正确判断 , 甚至影响学习并丧失信心 。 ”坦普尔大学学生学习与需求研究中心主任萨拉·戈德里克教授表示 , “(影响)是暂时的 , 通过自我调节或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 , 学生可以克服或减少这些影响 。 遗憾的是 , 不少高校缺少这种‘先发制人’的措施 , 没有建立早该健全的全面系统的学生心理健康维护体系 。 ”
02梳理现有机制 打造全面体系
从实际情况来看 , 已建立或有计划建立心理健康系统体系的高校做法不一 。 例如 , 亚利桑那大学精神病学临床助理教授诺鑫·兰杰巴说 , 借助本校图森医学院的资源优势 , 学校组建了由心理学家、持证心理医生、专职咨询师、执业护士和社工等40余人的团队 , 隶属于学校校园健康部门 , 提供心理健康诊断、咨询、治疗等服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