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课|教育部强调要开设这门必修课!高校还可以怎么做?( 二 )


“师生可以通过电话、网络或现场咨询等不同方式获得服务 , 校园健康机构与社会医院也有合作 , 为有需要的师生推荐校外服务 。 ”兰洁巴表示 。 他也是校园健康部门的负责人之一 。 此外 , 为了提前干预 , 学校会不定期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 了解学生近期心理状况 。 “我们还开通了热线 , 只要教师、学生甚至家长发现自己的学生、朋友或者子女有心理问题 , 都可以联系我们获得咨询意见 。 ”
从建设情况来看 , 亚利桑那大学的心理健康维护体系能做到早期干预、及时介入 , 并对学生的需求及时作出回应 。 同时 , 借助医学院的研究成果 , 学校可以持续提升服务质量 。 “当然 , 并非所有高校都有如此‘豪华的’专家团队和校园资源 。 ”对此 , 伊玛德教授建议 , “学校首先可以从如下问题入手 , 梳理现状 。 ”

●心理健康是否是学校的首要工作?每年预算有多少?
●是否组建了专门团队?团队有学生参与吗?
●与本地心理医生等职业人士是否达成合作?
●教师是否接受过相关培训?或有计划开展培训?
●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是否能触及所有学生?学生获取服务的途径是否方便有效?
伊玛德教授提及 , “在现有基础上 , 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构建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维护体系 , 但该体系需要具备预防性、干预性的特点 , 并成立专职机构或部门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服务 。 ”结合自己学校以及其他高校的做法 , 伊玛德教授建议从以下四方面入手比较快速有效 。
※从新生入手开展心理教育 。 学校可以在新生教育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基础课 , 一方面介绍学习背后的脑神经工作原理 , 鼓励学生不断探索最适于自我的学习方式 , 同时讲解压力、心灵创伤的常见后果 , 让学生了解如何自我调节以及寻求学校的帮助 。
※定期组织心理健康相关活动 。 活动具体内容以学生在新生教育中的学习内容为准 。 例如 , 开展人体自主神经系统运行机制的讲解 , 帮助学生从科学研究角度掌握如何通过睡眠、运动、社交等不同途径调整心态 , 保持心理健康 。 鼓励学生深入学习大脑的运作机制 , 了解如何调整到最佳学习状态 。 一些学校同时倡导 , 有条件的学生邀请家长到校共同参与活动 , 以增进双方关系 , 确保学生遇到困难阻碍时有倾诉的对象 , “从实际来看 , 有家庭作为‘后盾’的学生能够更从容地度过低落时期 。 ”伊玛德教授说 。
※邀请专业课教师参与 。 以密西根大学为例 , 该校鼓励教授和当地心理学专家共同开设讲座或组织主题活动 , 将专业学习和心理疏导相结合 , 让学生了解如何更好地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 。 同时 , 专业或二级学院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本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环节 , 将培养由学生担任的心理健康大使作为专业建设的目标之一 。 学生心理健康大使可以更好地与同辈学生交流并提供心理疏导 , 或向校园心理机构寻求帮助 。
※定期(例如每月或每季度)召开全校范围的心理健康主题研讨会 。 这类研讨会的主要目的是营造“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文化氛围 。 常见主题包括“如何正确看待心理问题”“如何减少或避免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焦虑、创伤的潜在因素” , 甚至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展示如何识别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 , 如何利用校园资源获得帮助等 。
上述建议仅是建立全面体系的一小部分工作而已 , 正如亚利桑那大学兰洁巴助理教授所说 , “打造全面系统的体系并非一日之功 , 例如学生能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相关的)专业知识是最好的 , 对大一新生加强专业知识教育 , 并普及和辨别常见的心理问题方法 , 以及加强学校相关服务等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