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融合融通让特教走出“围墙”

日前 , 湖南长沙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小涵顺利成为某服饰公司员工 。 他用手语告诉采访人员:“谢谢学校的培养 , 让我能很好地融入社会 , 走上工作岗位!”
在人们的印象中 , 特殊教育相对“封闭” 。 2000年以来 , 长沙特校深入推进“融合式”课程改革 , 打破特校与普校课程壁垒 , 打破与外界融合的障碍 , 给残障学生融入社会提供了一个更开放的空间 。
20年的改革成效显著 , 目前 , 该校课程改革成果在全国20多个省市的350多所特殊教育学校或普特融合学校推广使用 。
近几年 ,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授王辉在长沙特校设立了“启智教育导师工作室” , 成为了该校的常客 。 像这样在长沙特校设立的工作室 , 还有北京师范大学“胡晓毅教授自闭症康复教育导师工作室”等 。 这些工作室成为了引领长沙特校课程改革的“引擎” 。 “对于我们基层学校来说 , 课程改革缺乏引领 , 缺乏高度 , 呈现碎片化 , 迫切需要理论指导 。 ”长沙特校校长胡建郭说 , 近年来 , 学校中重度智力与发展障碍学生占比逐渐呈上升趋势 , 而2015年 , 学校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不到30% , 许多教师缺乏足够的专业能力 。
2017年以前 , 长沙特校教师培训主要采用校本教研和送出去培训两种方式 , 虽然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 但教师自身改变的内驱力不足 , 难以产生根本变化 。
为有效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 长沙特校先后与湖南师范大学、南京特殊师范学院等高校建立战略合作 , 以专家驻校、项目合作等形式实行追踪指导、岗位指导 , 并在全国率先创设了“导师工作室” 。
每一个导师工作室由1名导师引领8—12名核心成员及协作成员 , 组成学习共同体 。 在专家引领下 , 长沙特校着力研究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路径及策略 , 构建了“生命多彩课程”框架体系 , 即“核心课程+康复课程、优能课程、预职课程、职业课程” 。
长沙特校研训中心副主任冯灵说 , 依托工作室 , 教师减少了实践的盲目性 , 形成了自主、平等、合作、互学的教研氛围 , 学校教师迅速成长 , 2017年以来有61人次在市级以上教学比武中获奖 。
大多特殊儿童缺少与普通儿童交流互动 , 接触社会的机会有限 , 给孩子们的学业、心理、语言、情感、社交等发展带来诸多限制 , 这一成长“围墙”在长沙特校被逐步打破 。
长沙特校副校长兼望城校区执行校长王磊说 , 学校充分将特殊教育课程与基础教育课程进行融合 , 营造开放、平等、融合的环境和氛围 , 积极探索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育人机制 , 为特殊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
该校与周边学校、幼儿园、商场、企业、社区等10多个单位合作 , 建立社区融合项目平台和校外教育实践基地 , 先后开展了“运动狂欢节暨手拉手融合特奥活动”“艺术节融合活动”等普特融合活动 , 让学生在走向大社会中逐步实现参与、融合、共享和发展 。
“以前总是为毛毛的眼疾万般担忧 , 现在她已能战胜自己 , 勇敢地和同龄普通儿童站上同一个舞台 , 甚至还能超越他们 , 毛毛虫也破茧成蝶啦!”长沙特校学生毛毛(化名)的妈妈说 。
此外 , 长沙特校在深入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过程中 , 树立起“教师即课程”的理念 , 坚持走教学研一体化发展道路 , 形成了以课题和项目为载体 , 以“课堂观察与评研”为支架的校本研修范式 , 实现“课程、课堂、课题”三课一体协同联动 , 推动教师由课程执行者向课程研究者、建设者和创造者转变 , 实现教师与课程的深度融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