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学生时代,不想让父母为我的人情埋单”

“最重要的是,当我们抛掉‘最in的唇色’‘最潮的运动鞋’之后,需要尝试去探索,自己不可撼动的价值在哪里 。”
——————————
临近“中秋”“国庆”双节,在中国传媒大学读研三的晓光内心十分纠结 。一天前,她收到了大学同学莉莉的结婚电子请柬,微信小程序打开后,伴随着甜蜜的背景音乐,婚纱照上莉莉和她的老公笑得非常甜蜜 。晓光在替莉莉开心的同时,也在思忖,是不是要给莉莉发个红包,随一份礼呢?
25岁的晓光处在一个尴尬的年龄——尽管仍在读研,可她的大、中学同学,许多已经早早结束了学业,踏入工作岗位一两年后,便结婚生子了 。在迈向成年人社会的边界线上,她明白,结婚随礼会慢慢成为她接下来几年的常事 。
然而让晓光尴尬的是,这个月的生活费已经所剩无几,如果给莉莉发个红包,那么月末可能就捉襟见肘了 。
晓光的尴尬处境并非个例,许多“大龄”学生都面临这个问题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研二的齐烁把每个月的生活费都控制得十分精确 。每个月吃饭1200元,日常用品开销300元,偶尔与同学朋友聚餐大概500元,每个月总共2000元左右的生活费,齐烁基本上能实现自给自足 。他的主要收入都由自己做兼职、奖学金来承担,有时父母也补贴一些 。
“我一个20多岁的大小伙儿,实在不好意思张口问父母要钱了 。”尽管家境并不困难,齐烁还是尽量避免向父母伸手 。“但同学结婚随礼会打乱我的节奏 。”齐烁坦言,“我不想用父母的钱来给我的人情埋单 。”
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读大四的圆圆最近也在为同学婚礼的“份子钱”发愁 。最近圆圆的大学闺蜜要结婚,热情邀请全班同学参加婚礼 。大学同学来自五湖四海,随礼标准到底该怎么确定?
圆圆是北方人,按照她们家乡小镇的风俗,“份子钱”大概在300-500元左右 。但最近圆圆私下询问了当地同学,她们表示,大家统一,每人1000元 。圆圆被这个巨额红包难住了,如果给,就要向家里要钱,父母一定难以接受1000元这个标准,但如果只给500元,跟其他同学比起来就会显得很小气,面子上过不去,而且,会不会让闺蜜不开心呢?
尽管不情愿,圆圆还是以“最近需要买衣服”为理由问父母要了1000元,达到了随礼的平均水准 。“向爸妈要钱,我从来都没撒过谎,但这次我真的没办法,也许是虚荣心作祟吧 。”圆圆一直在为这件事感到愧疚 。
的确,大学阶段常被看成步入社会的开始,过生日、升学、找工作,乃至结婚生子都成为一项人际交往的内容,随之而来的人情往来也多少给学生造成压力 。对此,南京铁路大学心理学教师魏冉说,结婚随礼被认为是传统习俗中的一部分,但因为涉及金额,大部分同学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这个现实矛盾就引发了很多同学的内心冲突 。其实,我们应当意识到这只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方面,如果处理得当,并不会真正影响个人形象和同学之间的关系 。
魏冉认为,所谓的消费需求增加是主观问题 。那些困在高消费需求里的同学们,其实是自己选择了这样的生活状态 。有些人担心“随份子少,感觉低人一等”,对于这样的心态,先不要指责他们“虚荣”,要看到这背后表达的是学生对于归属感和自尊的渴求 。
魏冉说,大学阶段,同辈之间的互动和支持非常重要,很多同学担心自己如果消费能力不及平均水平,不够“精致”,会被身边同学瞧不起,或者被孤立 。但是,当高消费真的让我们苦不堪言的时候,只有“打肿脸充胖子”这一条路可以走吗?渴望融入群体,被别人尊重是每个人的需要 。但是群体不仅一个,如果我们无法融入“高消费”群体,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尝试融入其他群体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