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这部学术界的《老友记》,透视了文科教育的艰难处境|读刊( 四 )


《泰晤士高等教育》有一篇文章呼吁 , 在看过《英文系主任》之后 , 我们更应该关注剧中忽视的非终身教职教师的境况 。 根据《学者内部参考》(Insidescholar)的报道 , 在1969年 , 美国大约有78%的教职员工是有终身教职的 , 但如今 , 学校为了压缩成本 , 大部分教师都是没有终身教职的 。 这意味着他们缺少社会安全网 , 这会让许多教师产生巨大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情绪 。 此外 , 《对话》杂志的一篇评论表示 , 该剧没有很好地展现出大学中的阶级不平等 。 而且 , 高校的晋升体制对女性、有色人种和出身工人阶级的学者都非常不利 。
【教育|这部学术界的《老友记》,透视了文科教育的艰难处境|读刊】在剧中 , 身为合同工的黑人女教师雅茨实际上非常市场化——为了找更好的教职 , 她在顶级期刊发论文;她深谙学生的心理需求 , 让课程变得更吸引人 。 传统的知识分子可能不会赞同雅茨的课程改革 , 而会认为她过于迎合学生 , 不是一种正确的讲授方式 。 老教授Joan特别不喜欢看学生在教师评价网上对她的评价(这就像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一样) , 当她看到有学生对她提出了恶评 , 她还通过黑客找到了恶评她的学生 , 并训斥了一顿 , 以维护自己的尊严 。 到底是老教授们不思进取 , 与时代脱节 , 还是高等教育体制本身存在的问题?

教育|这部学术界的《老友记》,透视了文科教育的艰难处境|读刊
文章图片

《英文系主任》剧照 , 焚烧学生评价的女教授Joan 。
总而言之 , 纯粹的“学术共同体”的想象在大学公司化的脚步下已然破灭 。 在《慢教授》中 , 作者玛吉·伯格和芭芭拉·西伯认为 , 大学校园越来越像购物中心 。 大学公司化的工具主义价值观 , 不仅让老师们把时间当作工具 , 而且导致了老师们把彼此也当作工具 。 因此 , 同事们变得越来越难以相处——因为他们是职场中的竞争者——这时 , 纯粹的“学术共同体”就开始解体了 。 在这种激烈竞争的内部氛围下 , 大学教师们不仅变得更加孤独 , “宫斗”还会以各种面貌展现出来 。 其中 , 在终身教职评审和职称晋升的决定中 , 各种形式的歧视也变得屡见不鲜 。
05
“封杀文化”的问题在哪里?
《英文系主任》所引发的讨论不局限于美国高等教育 , 这部剧还带出了许多美国社会左右两翼“文化战争”中的重要议题——女性在职场中的困境、“封杀文化”的影响 。 学术界作为美国“文化战争”的前沿阵地 , 这些矛盾被激烈地展现了出来 。 在剧情主线外 , 《英文系主任》还描绘了金智允作为一名女教授 , 在养育女儿的母职和职业生活之间的艰难平衡 。 对于金智允来说 , 学校内的事物一团乱麻 , 她与养女的关系也变得岌岌可危 。 这恰恰是许多女学者切身的生活烦恼 。 而且 , 这部剧还描绘了职场上的性别歧视——女教授Joan曾抱怨 , 她年轻时的工资远不如男性教职工的工资;伦茨教授的妻子生完孩子之后 , 在获得终身教职之前就辞职了 , 因为她不得不留在家做晚饭……
此外 , 金智允还与另一位老师比尔产生了暧昧关系 。 比尔曾经是一位极受欢迎的老师 , 学生们都非常爱戴他 , 但一场变故夺走了他妻子的性命 , 从此之后 , 他一蹶不振、浑浑噩噩 。 在一次课堂中 , 比尔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 做了纳粹敬礼的手势 , 有学生录下来并放到网上进行恶搞 , 这让比尔成为了校园公敌 。 学生们游行抗议 , 要将“纳粹分子”比尔(比尔当然不是“纳粹分子”)驱逐出校园 , 最终酿成了公关灾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