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追问“天坑”专业,抛弃还是拥抱?

科技日报采访人员 吴纯新 刘志伟
“站着说话不腰疼”“分析客观 , 观点正确”“高等教育不能唯金钱”……近日 ,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邓红兵的一篇《致广大考生和家长的一封信》被广泛关注 , 其中关于“天坑”专业的话题引发热议 。
7月7日 , 采访人员在武汉走访了几位教育方面的专家 , 他们如何看待这些专业是“存在即是合理”还是“不合理的存在” , 青年学子又该如何选择?循着网友热议的焦点 , 三问“天坑”专业何去何从 , 抛弃还是拥抱?
专业|追问“天坑”专业,抛弃还是拥抱?文章插图
专业|追问“天坑”专业,抛弃还是拥抱?文章插图
图片截自新浪微博
“坑”在哪里?“天坑”专业定义源自网络 , 字面理解为像天一样大的坑 , 跳进去出不来 。
“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 , 没有差的专业 , 只有差的人 。 什么专业都需要我们不断去努力 。 ”邓红兵在文章中为“天坑”专业辩驳 。 正因此 , 他被部分网友指责 。
邓红兵说 , 自己以前没有听过这个词 , 经学生“科普”才知道 。 按网络说法 , “生化环材” , 即生物、化学、环境、材料等专业 , 学习难度大、实用性不强、就业没有优势和竞争力 , 走科研路径又很难出成果 , 主要是薪资水平普遍较低 , 便被大家称之为“天坑”专业 。
可见 , 网友总结这些专业“坑”在不好学、难就业、赚钱少 。
邓红兵直言 , 专业既然存在就是合理的 , 有些专业可能暂时不那么热门 , 但不能说是“坑” , 网络舆论不应如此引导 。 “生化环材”等基础研究学科 , 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基石 。
对此 , 中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董泽芳认为 , 网络说法夸大其词、观点不对 , 反映出网络舆论社会价值取向有问题 , “天坑”专业必须正名 。
“为邓红兵教授点赞 。 ”董泽芳说 , 他十分赞同邓教授的观点 ,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高等教育专业多样化 , 即使少数专业毕业生不怎么挣钱 , 但这些仍很有必要 , 不能被网络舆论打入“冷宫” 。
“坑”了谁?就业和待遇 , 是家长为子女选专业的核心关注点 。
邓红兵坦言 , 不同专业的平均薪酬差异客观存在 , 自己并没有否定家长们的选择 。
专业|追问“天坑”专业,抛弃还是拥抱?文章插图
图源:视觉中国
在接受采访时 , 邓红兵说 , 写这篇文章主要想表达两个意思:一是对家长说 , 不要过多干预孩子 ,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初心去选专业;二是对学生说 , 进了学校不管什么专业都要好好学 。 学得好 , 所谓的“天坑”也能变成“黄金坑” , 学得不好 , 没有哪个专业可以轻松赚钱 。
董泽芳表示 , 高等教育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兴趣 , 设置相关专业并把学生培养成才 , 为社会做贡献 , 不存在“坑”学生、“坑”家长 , 更不会“坑”社会 。
日前 , 武汉大学新闻网发布消息称 , 近日 , ACS Nano(《美国化学学会·纳米》)在线发表了邓红兵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 该研究受芦苇叶启发 , 仿生生物质纤维聚集体实现了高耐盐性太阳能海水淡化 。 这一成果对应对淡水资源匮乏困扰有重要社会意义 。 可见不管在哪个领域 , 只要沉下心来 , 持续深耕 , 终究会有所收获 。
“虽然没有从事相关行业 , 但所学知识对我现在的工作帮助很大 , 不后悔 。 ”化学专业毕业的王腾在机关单位做文秘 , 化学研究重数据、严谨客观 , 文字工作也是如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