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喧嚣的课外读物市场能否让青少年静心阅读( 二 )


哪类图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最容易“踩雷”?顾明介绍 , 有两大类图书是“重灾区” 。 “一类是国学类图书 , 一类是英语启蒙类图书 。 ”顾明说 。
“用我们业内的话来说 , 这两类图书‘目标市场无限’ , 没有边际 。 首先是国学类 , 学龄前孩子应该会背多少古诗?没有定论 , 于是一本唐诗可以编了再编 。 你家孩子5岁会背100首唐诗 , 我家孩子6岁就要熟背《弟子规》《三字经》全文 。 加上早期一些小学入学确实要求有背诵基础 , 那么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内容出完了 , 《女儿经》《女四书》是不是能借势出版?这些早已被历史抛弃的陈旧观念借助营销出现在‘书单’上 。 ”顾明进一步解释 , “其次是英语类 , 同样的道理 。 尽管要求小学零起点教学 , 但是真正不提前学英语的孩子很少 。 一旦提前学 , 就面临着‘该掌握多少词汇量’的问题 , 在一些阅读公众号的文章中 , 这个答案是多多益善 。 很多国外的小学原版教材因此被推荐给学龄前孩子和家长 。 ”
2.“亲子阅读” , 家长要把好第一道关
除了市场营销方面出现的问题 , 在孩子阅读成长的过程中 , 家长自身应该加强哪方面的学习?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副教授姚颖认为 , 儿童出版物有自身的出版标准 , 比如要符合“核心价值观” , 要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等 。 但是身为家长 , 要提升自己的审辨眼光 , 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 。 “要首先明确一种观念 , 不是所有的‘推荐书单’都是好的 , 对书籍最终的筛选权在家长手中 。 ”姚颖告诉采访人员 。
“对阅读的正视是好现象 , 孩子养成阅读习惯将受益终生 。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 观念的更新 , 家长也要从纷繁复杂的市场中多多学习 , 作出综合判断 。 目前的学龄儿童家长大多是80后、90后 , 他们的视野本身就较宽 。 ”姚颖说 , “但需要重视的是 , 早期阅读最好是亲子共读 , 家长们每天可以抽出10~20分钟的时间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书籍 , 这样不但能培养阅读习惯 , 更能促进亲子沟通和家庭教育 。 ”
“亲子共读”也是顾明认为最能发现“阅读问题”的方法之一 。 “阅读应该是家长和孩子共同认识世界的过程 , 不要盲从于所谓‘书单’ , 不要被‘鸡娃群’中背诵诗歌、英语的案例扰乱心神 。 ‘尽信书不如无书’ , 一些书本中需要更新的理念 , 需要家长为孩子指出来 。 ”顾明说 。
更令顾明担忧的是 , 随着多媒体平台的发展 , 阅读将从多方面进入孩子的生活 。 “这当然是好事 。 我指的是 , 现在的儿童阅读已不仅仅是‘读’ , 点读笔、‘听书’、‘同步背诵’、‘口音对比打分软件’等同时发展 , 打开一本书 , 不仅仅是读 , 还能听能说 。 这将进一步挤占孩子的课余时间 , 现在很多孩子上学路上还拿着‘点读笔’听单词 。 在这样的环境下 , 选择图书更需要家长把好第一道关 。 ”顾明告诉采访人员 。
3.“不动笔墨不读书” , 把书读透有秘诀
作为深耕语文领域的从业者 , 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语文学部负责人、北京市特级教师、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何郁告诉采访人员 , 他不会轻易开出“系统的书单” 。 “我会根据学生的情况为学生推荐书籍 。 推荐的原则有两个:一是我读过多次并认可的书;二是我曾推荐给学生并得到正向反馈的书 。 我认为‘书单’反倒会束缚孩子的思想发展 , 比如鲁迅先生 , 就明确说过不会给学生开书单 。 ”何郁说 。
他给学生推荐最多的一本书是《论语》 。 “《论语》和教材紧密相关 , 推荐它一方面可以打通课内外;另一方面 , 《论语》能给孩子打下深厚的文化基础 。 这是思想传承的一本书 , 它不仅教会学生人生道理 , 其中的成语、典故、思想穿越千年依旧鲜活 。 ”何郁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