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留学中介:付费实习和科研,我看不下去了( 三 )


丰富的社会资历,加上创业身份,让她呈现出有别于同龄人的视角 。在她看来,需要花钱的事情很多,花5万元买保证在SCI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这跟旁人学烘焙、考潜水证没有任何区别 。买来的学术项目可能本身含金量没那么高,自己不一定听得懂,也不一定用得上 。可重要的并不是这几节网课,而是在此期间遇到的人和事,以及自己从中挖掘到的东西,况且,“跟牛津大学的教授做过科研、项目”,有呈现科研成果的论文,“这是一辈子都可以拿来吹的事情 。”她把这些投入视作“通过努力变成教育资源的弥补”,会心疼、纠结,但从来没有后悔 。因此,听到有人花完8万块钱觉得不值时,她会说,不要骂老师,每个人看法不一样 。
2020年9月,Anna在母校给新生演讲时,一个刚入学的学妹说家长已经在规划出国的事情,问她自己要不要报科研项目 。她的回答是,这个事情因人而异,“如果你是怼一下跳一下的那种人,可能会把握不住这样的经历 。”
上个月,Anna又报了一个教育领域的科研项目 。她想得很清楚,不能像在国外读本科的那些学生一样,“混一混网课,水一水论文”,而是要多跟教授直接沟通,同时不能问太弱智的问题 。教授讲一次课两个小时,Anna会边听边做笔记,课后再花好几个小时研究课堂回放视频,并将自己的学习笔记发给教授看,向对方表达希望课程结束后能给“很强的”推荐信的想法,而不是千篇一律地写上“××isagoodstudent” 。“我很有信心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他的认可,如果教授记住我,可能还会带我参加别的项目,不断刷存在感 。”
第一节课自我介绍,她留意到,有的人说完,教授只会回一句“thankyou”,她说完之后,教授则表示很好奇:你在这个年龄怎么办公司,如何经济独立 。她和教授之间的对话时长在全班排第二,聊得最久的是一位已毕业、工作多年的北大姐姐,“他们聊的过程我也在学习,记他们聊的东西,但你会看到zoom屏幕上有一张很漂亮的脸眼神涣散,露出傻笑,那位同学肯定在玩手机 。”
购买这些中介科研课程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最小和最年长的年龄相差将近20岁 。前几天,由于课程PPT涉及版权,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说,需要经牛津教授同意才能发上群,立马有人质问,“exm(excuseme)?给了钱PPT都不发?又不商用!”Anna看到这样的回复,内心会觉得很没有礼貌,同时纳闷“为什么跟高二的学生一起上课?他们连基础的事情都不懂” 。她记得当初报这个项目的时候,中介说参与的人都很优秀,名校出身,经历丰富,而且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 。稍微吐槽后,她立马补充,“不过你已经进来了,不能说这不好那不好,就好比进一个公司打工,不能跟上司各种抱怨,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
“进来了”的人很少会自己跳出来亲手揭穿这份光鲜,卖方更不可能有钱不赚 。在这个怪圈中,东北人徐婉是个例外,她在广州生活多年,2016年进入一家只有十几个员工的小型留学咨询机构 。眼看着同行们为了赚取提成而夸大付费项目的效果,而学生们难以抵挡名校、名企诱惑,越来越疯狂地交钱中套,她实在坐不住了 。6月,她在公司每年举办的分享会上围绕暑假实习、科研等开展讲座,当晚,除开内部“撑场面的”的自己人,只有二十多个真实用户在线上收听,即便如此,她依然一分钟没停地讲了一个小时,“就是想劝退这些买实习、买科研的人,希望他们能够更谨慎些 。”
并不是所有的留学中介都愿意引学生入套 。也有一些机构和人,如徐婉一样,尝试劝学生们不要盲目购买付费实习和科研项目、减少美化简历的现象,让留学申请回归公平、有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