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空军指挥学院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思考:让思维力在学习中裂变( 四 )


所做的一切 , 都指向一个明确的目的:把课堂还给学员 。
学院还提倡精讲——学员阅读能看懂的知识 , 教员不再讲授 , 需要在研讨环节进行讨论的也不讲……起初 , 这让一直习惯站在台上“讲”的教员们很不习惯 。 同时 , 学院还明确要求 , 教员在传统教室上两节课后 , 必须组织至少两节课的研讨 。
研讨 , 表面上看就是开口说话 , 从深层次上看 , 却是思维能力的展现 。 学院研讨式教学模式推行之初 , 课堂上高谈阔论者有之 , 沉默寡言者有之 , 也有人把研讨异化成了争吵 , 辩论得面红耳赤 , 却压根没讨论到点子上 。
怎么办?教学团队围绕战例、案例 , 精选研讨主题 , 让学员研讨有方向;引进结构化、思维导图、鱼骨图分析法、抗辩式等研讨方法和工具 , 让学员学会研讨;采取15人左右的小班化混合编组 , 让不同专业背景学员共享集体思维成果 。
同时 , 学院努力创设宽松包容、民主平等的研讨氛围 , 鼓励学员大胆去讲 , 教员只在研讨中起到启发思考、催化能力的作用 。
自此 , 教员们有了一个新称谓——“催化师” 。
采访人员旁听了王明志教授组织的一堂《空军合同战术基础》研讨课 。
“协同作战中 , 假如运输线被切断了怎么办?”王教授先后向来自空军空降兵部队、汽车运输某团和地导某旅的学员发问 。
学员逐一回答后 , 王教授又接连抛出几个问题:“遇到这种情况 , 如何与陆军部队协同?”“在物资运输途中 , 如何防止敌侦察偷袭?”
研讨中 , 少见随声附和 , 常有热烈讨论 。 每位学员结合自身实际 , 或从后勤保障角度 , 或从协同作战角度 , 或从精准运筹角度 , 尽力提出高价值的观点 。 他们剖析原因、给出对策 , 在相互启发中 , 一个个“金点子”不断涌现 。
思想的燧石 , 就在一次次的相互敲击中 , 迸射出闪着光芒的火花 。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的 , 低层次的学习 , 只是信息的获取 , 而高层次的学习 , 应当是观念的碰撞与意见的交流 。
这种交流和碰撞带来的观念跃迁和智慧聚集 , 令人欣喜 。
引导指挥员在思维空间里成长
前些年 , 一个事实略显尴尬:学院给学员教了不少知识技能 , 但很多学员回部队后发现 , 所学的知识大多用不上 , 或者不知道咋用 。
为啥?能力不够 。 能力的增长离不开获取知识 , 但知识并不等于能力 , 就像一堆沙子、水泥、钢筋混杂在一起 , 并不能自动成为一栋高楼一样 。
很多学员所欠缺的 , 就是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工具——学习力和思维力 。
有人说 , 每个人都具备多种能力 , 但真正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 , 是相对内在的、起支撑作用的能力——学习能力 。 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 , 也是“元能力” 。
也有人说 , 思维力是决定科学世界观的底层密码 , 在时代变迁之际 , 最需要改变的首先是思维 。
正如合同战术系副主任陶全明所说 , 一支军队只会在指挥员的思维空间中成长 。 这便是改变思维的意义 。
说到底 , 作战指挥就是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 对于以培养空军优秀指挥员为主要职能的这所军事院校来说 , 无论是研究式阅读 , 还是研讨式教学 , 其深远目的都是培养学员的学习力和思维力 。
学员王浩宇常在课堂上以犀利的观点、独到的认识而受到师生们的欢迎 。
一次研讨课上 , 学员们围绕某战役进行讨论 。 不少学员都赞同一个观点:某外军战损比高的原因 , 主要是忽视了电子干扰的应用 。
王浩宇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外军其实也用了电子干扰 , 但他们总是按一个战术行动 , 被对手摸清了规律 , 所以战损比越来越高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