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封面评论|教育的高质均衡化,必然离不开优质师资的常态流动


教育公平|封面评论|教育的高质均衡化,必然离不开优质师资的常态流动
文章插图
蒋璟璟
深圳社会建设领域的“基本法”——《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建设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近日在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网站公开征求意见。解决民生领域的“痛点”“堵点”问题是该项立法的重点。针对各界关注的教育公平问题,明确提出推行大学区招生和办学管理模式,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制度,以合理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中新社)
这份最新出炉的“社会建设条例”,在未来若干年内,必然会是重构深圳整个社会系统的顶层设计。其中直面教育焦虑、化解学区房顽疾的一系列尝试,不仅对这座城市,甚至在更广泛范围内,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近些年来,教育焦虑与房产热彼此催化,一场以“学区房”为标的的投机炒作热潮越烧越旺。由于对口牛校、名校,一套老破小动辄卖出天价。表面来看,这是市场行为。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实则会发现,广大中产家庭被裹挟、被捆绑的无奈。他们唯恐自己的孩子落于人后,畏惧“阶层向下流动”;他们砸锅卖铁凑首付,狂加杠杆勉强买进好学区;他们被“不输在起跑线上”“圈子决定未来”等等“信仰”支配,怀揣着莫名的使命感扮演着羊群中的那只羊。
教育公平|封面评论|教育的高质均衡化,必然离不开优质师资的常态流动】“大城市的学区房永远涨”,这本是开发商、中介的营销话术,久而久之,似乎已成为了很多人根深蒂固的信仰。其直接后果是,“学区房”市场整个的定价机制失灵、紊乱,高预期推动着“高报价”,循环往复,泡沫越吹越大,客观上已对家庭内部财务和社会整体债务构成了极大风险。从根本上扭转这一疯狂景象,釜底抽薪之计,只能是全方位弱化“学区房概念”,让房子回归居住属性,剥离附加其上的额外价值。
之于此,深圳选择了两条路径双管齐下。其一,“大学区制招生”,强弱校搭配共同面向同一校区招生;其二,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制度,以教师尤其是优质师资的流动实现公共教育的优质均衡。事实上,这两项措施,都不是深圳原创。比如说,上海今年早先时候就宣布,将全面开展教师交流轮岗,健全骨干教师流动“蓄水池”机制……这其中的道理是很简单的,教育资源不平衡之局面不会自动改变,必须要外力介入、定向引导才会破局。
须知,所谓的教育资源绝不是抽象的,而是有着具体的所指,比如说校舍等硬件资源、教师等人才资源等。让优秀的教师流动起来,让越来越多学校好起来,基础教育全面高质化、均衡化,民众才可放平心态,才可不必“花大钱买心安”狂押学区房。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