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校外“补课”不仅不能提升孩子成绩,反而会堵住他们智慧的天窗

近日,各地不断爆出有教师和培机构违规补课被查处的新闻。当前形势如此严峻,却仍有人顶风而上,实在令人震惊。
“在职教师严禁有偿补课”是教育部多年以前就下的禁令,近日更是颁布了“双减”通知——减轻孩子校内作业负担,减轻孩子校外补课负担,不要说在职教师了,就是校外培训机构也不能随意再给学生“补课”了。
国家为什么要下这样的“禁令”“严令”,这是因为,补课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百害而无一益。这个危害到底有多大?平湖一柱认为,补课会堵上孩子智慧的天窗,当下孩子成绩学习随着年龄长大、年级升高,愈来愈差,不得不说“补课”是第一罪魁祸首。
平湖|校外“补课”不仅不能提升孩子成绩,反而会堵住他们智慧的天窗
文章插图
大家都知道,海绵可以吸水,但是,海绵吸水的多少不是取决于你的“给水量”,而是取决于海绵的体积。
单位体积海绵的吸水量是一定的、有限的。当海绵处于饱和状态时,它便无法再吸水了。你若想让海绵吸更多的水,不应是在“给水”下功夫,而是应当扩大海绵体积方面想办法。
如果把人的大脑比喻成海绵,把知识比喻成水,那么大脑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海绵吸水”的过程。
人的大脑发育和智力开发——也就是大脑这块海绵,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实践经验的丰富、阅历知识的拓宽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年龄越大,大脑这块海绵能汲水的能力也越强,人能够学会的知识也就越多,知识也越丰富。
但人的大脑毕竟不是海绵,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海绵只会吸水、存水,然后再把水原封不动地挤出来。
而人的大脑则不然,它不仅吸水、存水,还能主动将“吸”进去的“水”进行排列组合、混合加工,创造出“新水”。当然,吸进去的“水”越多,造出来的“新水”也就越多、越新。
所以,要想让孩子学习好,“给水”很重要,但“扩大海绵体积”才是根本,要提升孩子的“吸水”“存水”“造水”的能力,也就是要加强孩子智力的开发。
如何开发?首先是让孩子自然成长——丰富孩子的生活,开阔孩子的视野,让孩子参加与之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这方面,著名作家沈从文给我们做出榜样。
小时候的沈从文,厌倦书屋学习,是一个逃学大王。上学时间,他总是把书篮藏到土地庙里,然后就到街上游荡,看人们绞绳子、织竹簟、做香、下棋、打拳、甚至于相骂,他“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碗处土窑被雨以后放出的的气味……蝙蝠的声音,一只黄牛当屠户把刀剸(tuán)进它喉中时叹息的声音,藏在田塍土穴中大黄喉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拨刺的微声……”
他看一切能看到的人和事,听一切可以听到的声和音,“直到看无可看,听无可听时”,才想起回家……
正是小时候的这些逃学经历,才使得他踏遍了湘西的山,游遍了湘西的水,阅尽了湘西的风土与人情,将整个凤凰城装进了心灵,使之成为他一生的财富,不竭的文学创作之源,从而创作出了享誉文坛的名著《边城》。
所以,沈老在《从文自传》中说,“课本只是一本小书,生活才是一本大书。”
当然,在这里,平湖一柱并非鼓励孩子们去逃学。此一时,彼一时,当下孩子们也没有了沈老当年逃学的机会啊!在这里,平湖一柱只是想说,我们的教育,要想让孩子学习好,首先要开发他们的智力,而现在的“补课”——双休、假日不停地补课,让孩子只反复摆弄书本里那几滴“知识死水”,孩子不仅会厌倦,更会导致他们大脑僵化,一个僵化的大脑,何以能“吸收”更多的知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