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招|不分具体专业按大类招生,高招新模式怎么就成了"陷阱"?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一直按专业招生,专业分得过细过窄暴露出诸多突出问题,太侧重职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略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发展新阶段,建设创新型国家也要求高校培养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能适应社会变化的复合型人才 。可以说,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
“大类招生考试好,年年期末胜高考!
大类招生好,看到大类赶快跑!”
这是某问答网站上一则关于高校大类招生的匿名调侃 。
若是查询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也会看到一些过来人的“提醒”——小心,高校大类招生“有诈” 。
大类招生,顾名思义,就是高校在本科招生时不分具体专业,按照一定方法“合并同类项”,以大类形式招生 。学生进入高校一段时间后,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 。
大类招生被认为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有利于培养创新性、综合性人才 。
明明是件好事,怎么反而惹来吐槽?
“对大类招生,高校和学生的认识角度其实是不一样的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张端鸿感慨,“如今它引发的种种不满和讨论,也可以看成是改革的阵痛 。”
大类招生是大势所趋,也是形势所迫
“中山大学是不是在大类招生上有些拎不清啊?”7月底,一位微博大V在个人账号上吐槽 。
2021年,中山大学宣布实行大类招生 。其计算机类(珠海)分流专业有人工智能、软件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以及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 。这也就意味着,冲着计算机专业报名的学生,最后可能流入土木、水利这样看似和计算机关联不大的专业 。
在一些人眼中,这就是把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放在一起搞“捆绑式招生”,是给学生“挖坑” 。
大类招生,只是为了把专业打包吗?
其实,从世界范围来看,宽口径、厚基础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名校共识 。美国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名校大都设置文理学院负责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和人才培养 。他们鼓励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专业,允许学生多次进行专业分流,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个性化专业 。
“大类招生培养可以看成本科由专业教育转向通识教育的过渡阶段 。”张端鸿表示,如今本科阶段的教育目标,不是只盯着专业技能,而是更侧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筑牢学生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的知识基础 。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一直按专业招生,专业分得过细过窄暴露出诸多突出问题,太侧重职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略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发展新阶段,建设创新型国家也要求高校培养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能适应社会变化的复合型人才 。可以说,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
在国内,较早开始“大类招生”探索的是北京大学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就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学改革方针 。2001年,北京大学启动了“元培计划”,先做通识教育,再做专业学习 。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了大类招生的阵营 。据2019年南昌大学研究生李妍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的统计,九成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近七成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都实行了大类招生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马进喜介绍实行大类招生的原因时指出,大类招生和培养能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也更加符合当前学科交叉、专业界限淡化的高等教育改革趋势,符合一流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发展方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