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红|面对“双减” 学校的“底气”该从哪里来


黄红|面对“双减” 学校的“底气”该从哪里来
文章插图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大槽乡,学生们在户外练歌。新华社发
黄红|面对“双减” 学校的“底气”该从哪里来
文章插图
在福建福州市乌山小学,学生在参加课后篆刻兴趣班。 新华社发
黄红|面对“双减” 学校的“底气”该从哪里来
文章插图
在上海黄浦区中华路第三小学,老师在为开学做准备。新华社发
【新闻调查·关注学生双减负5】
一条信息,在刘习聪的手机里弹出来。
“城里好多课外培训取消了,我想把孩子送回来读书。但这样,他会不会输得很惨?”
面对家长的疑虑,刘习聪回了四个字:“尽管放心。”
刘习聪是一名乡村学校教师。他所在的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平口镇完全小学,是湖南省最大的库区农村小学之一,有2000多个孩子在这里就读。
尽管这几年,也偶尔有家长向刘习聪提出这个想法,但最近类似的咨询明显多了。随着“双减”意见公布,学科类课外培训班齐踩“刹车”,作为学习主阵地的学校,愈发成为广大家长和孩子的重要依托。
在各方关切面前,学校该如何应对“双减”带来的挑战?“尽管放心”的底气,又从哪里来?
下午三点半之后 乡村校园也能很精彩
“双减”意见出台当天就在刘习聪的朋友圈刷屏了。他松了一口气,“给学生减负,确实已经到了不得不减的地步”。
他的一位亲戚,夫妇俩分别在城里做保洁和出租车司机,每个月两个孩子课外补习的开支就超过3000块,夫妻两人苦不堪言。
这不是个例。作为特岗教师,刘习聪在湖南益阳、贵州威宁都任教过。他观察到,这些年来,很多在外务工的家长选择将孩子带出乡村,去城里上学。而那里令人眼花缭乱的课外培训班,让这些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家长备受精神与经济的双重压力:上,费用高而且不知咋选择;不上,又怕跟人家娃的差距越拉越大。
“有效果也就罢了,很多时候,补习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刘习聪说。
这句话,道出了许多教育从业者的心声。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一直认为,“孩子们太委屈了”。
“学校老师在课堂上有自己的教学节奏,而课外培训完全是另一套。培训机构往往只是迎合升学需求,搞知识灌输、题海战术、超前学习,是急功近利的。当孩子们需要同时面对两种节奏、两套标准,学习本来的规律和节奏,怎么能不被打乱?教育的生态又怎会不被侵害?”她说。
在刘希娅看来,教育重心回到学校,“从另一个角度说,正是回归了教育应有的规律,也让学校和老师松了一口气”。
课后服务,在谢家湾小学已经开展了好几年。孩子们根据家长时间来选择自己的放学时间。刘希娅表示:“每个孩子对新知识的接受快慢不一,下午课后的时间段正好根据自己的情况,由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加强和巩固。当然,更多的孩子会在校园中的各个兴趣组充分享受童年时光。”
三点半之后的校园生活,在乡村也一样精彩。
“随着国家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乡村学校也不断在进步和发展,这些年,我越来越有信心跟家长们说,没有课外补习,学校也一定能教好孩子,甚至更有效。”刘习聪说。
平口镇完全小学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校内课后服务。服务分为两种,一是课内辅导,二是兴趣课程。其中,兴趣课程班更受孩子们的喜爱。除去书法、足球等常见课程,更“小众”的葫芦丝课、古筝课,也出现在了可选课程中。
随着课后服务的加强,刘习聪每周一、三、四都会面对不同的面孔,辅导学生们的数学、作文等。“工作时间是变长了,但你问压力会不会变大,我觉得真的也不大。”他说,“和孩子们相处的时间,是最快乐也最放松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