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将传统文化学习“搬”到基地( 二 )


同时 , 依托济宁“两圣”“三孔”“四孟”“五大文化体系”等地域文化优质资源 , 确定了50余处研学基地 , 开发出“儒学圣源 , 明礼生活”“走进两孟 , 知书达礼”“走进古运河 , 传承乡土情”等20多个基地研学课程 。 其中 , “三孔文化游览区”“尼山区红色教育基地”等获评省级中小学生优秀研学基地 , “走进圣城曲阜 , 浸润儒学智慧”“儒源圣境 , 明礼生活”等课程获评省级优秀研学课程 。
【文化|将传统文化学习“搬”到基地】传统文化基地体验和研学实践 , 激发了师生到文旅场所体悟传统文化的兴趣 。 “在尼山圣境研学基地 ,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践操作、现场互动 , 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 感受着传统文化的脉搏 , 体会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 ”曲阜市石门山中学校长颜丙峰说 。
评价引领:科学设计教学行为的指挥棒
如何科学评价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和水平 , 是事关传统文化教育科学设计教学行为的“指挥棒” 。
“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当前的教育体系、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 寓教于乐 , 非常关键的一点是从教育教学过程、教育教学手段、教育教学效果等方面确立教学评价的质量标准 , 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 ,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 ”济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祝成彦说 。
近年来 , 济宁市教科院相继编制了《传统文化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 明确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关键评价指标;研制了《传统文化学业质量标准》 , 明确了学生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后 , 传统文化素养应达到的水平 , 并深入推动教学设计体现“文化之魂” , 教学组织过程体现生活化、实践性、教育性原则 , 教学实施聚焦“文化素养” 。
“我们着眼教学情境的合理性、教学手段的整合性和适切性 , 在评价教育教学效果时采取过程化考评 , 以形成性成果为依据 , 加大对体验活动和任务评价的权重 , 减小纸笔测试的权重 , 引导学生形成对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认识、感悟和情感 , 对体验活动和任务提出更高要求 。 ”济宁市教科院初中语文教研员、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团队核心成员王瑞祥说 。
“有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学生学业质量标准 , 我们心中就有了教学的尺度 , ‘以学定教 , 以评促学’就能真正落地了 。 ”汶上县第二实验中学校长刘庆涛说 。
“‘课堂+基地’的传统文化育人模式实践 , 实现了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和实践体验基地建设的有机融合 。 ”高广立说 , “下一步 , 我们将立足培育济宁特色、形成齐鲁样板、创建全国品牌的目标定位 , 继续努力打造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亮点 。 ”
《中国教育报》2021年08月31日第4版
作者:本报采访人员 魏海政 通讯员 刘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