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川|冯川:学生因厌学辍学,骗了副镇长300块还未返校……( 二 )



冯川|冯川:学生因厌学辍学,骗了副镇长300块还未返校……
文章图片


非贫辍学现象是结构性地产生的 。 不仅在中国 , 在世界其他国家也广泛存在 。 比如在日本 , “不登校现象”也是一类引发社会关注的话题 。
不过针对“不登校者” , 这些国家的解决方案是完善非体制教育体系 , 并努力提高其社会认可度 , 将学校教育相对化 。 在学校教育方面 , 不是力求消灭辍学者 , 而是让辍学不成为他人所模仿的行为 , 尽量减少这种现象的扩散 , 利用社会机制自发对其进行限制 。
而在“一个都不能少”的“控辍保学”攻坚战中 , “辍学现象”被高度政治敏感化 , 社会责任被高度国家化 。
原本在广西这样的宗族性地区 , 父代只重视对子代的养育 , 即“只要长大长好 , 不出安全事故即可” , 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预期并不高 , 因此“若孩子不喜欢学习 , 初二毕业不上初三 , 出去打工”是理所当然的家计策略逻辑 , 也是其社会机体中存在的自然现象 。
然而这种现象却被定义为应该被清除消灭的“疾病” 。 其结果是 , 原本行为由自己负责的辍学者 , 被政策转化为教育领域的“钉子户” , 成为敲政府竹杠、搭政策便车的一类人 , 用政府的“好心”要挟政府 。
换言之 , 服务型政府的无限责任 , 导致政策对象将责任、权利和义务混为一谈 , “公私边界”意识模糊不清 。

本来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 , 应该是家庭父母的责任 。 然而政府为了达到控辍目的 , 不断为少数人进行无原则的责任兜底 , 这就使控辍保学具有了讨价还价的博弈性特点 , 责任转移到包保干部身上 。
上级用僵硬的辍学率指标进行监督 , 就相当于用静态僵化的形而上学思维来办动态的事情 , 这只会产生大量的治理资源浪费和精力消耗 , 并对其他大多数群众起到不好的示范作用 。
极少数不接受义务教育的群体反而享受了“超国民待遇” , 这也严重破坏了政策的公共性、整体性和政治性 。
政府服务下乡 , 关键在于社会的配合 。 如果不解决社会配合的问题 , 就会招致政府进行政策兜底、干部代替群众、社会没有主体性、国家意志和目标难以社会化的政策执行后果 。
因此 , “一个都不能少”实际上是否现实且完全有必要?在达致这一目的同时又该如何维护对他人的公平?对于这些问题 , 我们或许需要重新思考 。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 ,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 , 不代表平台观点 , 未经授权 , 不得转载 , 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 , 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