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给孩子们的“网络第一课”,应该怎么上?

开学第一课 , 上得怎么样?
从孩子们的脸上 , 很容易看得到答案 。 新学年 , 新气象 。 无论对未来抱有怎样的预期 , 这场注定载入史册的大教改已经在路上 。
刚刚过去的暑假 , 一定让家长们百感交集 。 如何用好密集的政策红利 , 让孩子们在学校教育之外 , 获得更多的成长机会 , 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
客观地说 , 今天 , 没有多少家长可以放心把手机交给孩子自由支配 , 出生于网络媒介之中 , 不少孩子已经“早熟”得可怕 。
但任何试图隔离他们与互联网世界的做法 , 也只能徒劳而有害 。 这显然不是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目标和本意 。
相反 , 政策落地后 , 为一代数字青少年提供优质健康、符合其成长特性和规律的互联网专属内容生态 , 既必要又迫切 。
这样的生态 , 不仅要做到不污染孩子们的眼睛 , 还要有助于他们打开心灵之窗 , 放飞想象力 , 赋予他们探索科学和人文世界的兴趣、勇气、智慧和能力 , 许他们一个快乐、充实、自在的青春 。
Y世代的我 , 也时常回忆起自己没有互联网的青春 。 那些“牧童归去横牛背 , 短笛无腔信口吹”的日子 , 如金子般闪耀于心 。 唯一的遗憾是门外的大山阻隔了视线 , 看不到山那边的海 。
所以 , 在每个新学期的课本之外 , 父母总要想办法为我们挑一本便宜些的课外读物 , 那几乎是我们所有的课外知识来源 。
今天 , Z世代以后的孩子们 , 已经无法想象他们的父辈们经历过怎样闭塞而贫乏的教育 。 他们正在经历和体会的 , 是信息过载带来的“知识贫困” 。 这是成年人强加于他们的网络成长环境 。
是时候从根本上考虑如何改变这种环境了 。 孩子们需要的 , 不只是一个过滤过的成人底色的信息内容网络 , 更是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内容空间 。
要做到这一点 , 首先就是要树立互联网企业的责任意识 , “青少年保护”绝不能成为监管之下平台不得不为的任务 。 谁用心 , 谁对付 , 看看各家新学期“网络第一课”的内容 , 也许就能窥见一二 。
9月1日 , 开学第一天 , 腾讯联手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推出了“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 ,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王志珍 ,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嫦娥之父”欧阳自远 , 被《自然》期刊称为“量子鬼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等名人大家 , 给孩子们讲解科学与自然的原理 。
这些内容 , 与张伯礼、张桂梅、范迪安、冯英、吕思清、苏炳添等各界人士为青少年录制的新学年寄语一起 , 发布在腾讯旗下的微信、QQ、腾讯视频、腾讯微视、QQ音乐等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中 。
这还只是个开始 。 腾讯表示 , 将邀请1000位科学家、艺术家、时代楷模 , 讲科学故事、谈艺术文化 , 分享成长经历 , 在上述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下重点推荐分发 。
筛选、储备一点健康、优质的青少年内容 , 放在开学季的第一天 , 容易 。 以平台优势激活所能激活的资源 , 连接所能连接的力量 , 汇聚成有规模、成体系、多样化、权威性的青少年专属内容池 , 并不是一件可以轻松做到但应该有人带头去做的事 。 可能 , 这也是一系列政策落地所期盼的正向效果 。
幸好 , 这个道理 , 腾讯懂 , 而且这样做了 。
在强有力的政策宣导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 , 一项新时代的系统性的青少年战略工程 , 地基初显 。
在这项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战略工程中 , 建设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的互联网内容体系 , 必然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外最迫切、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

推荐阅读